行为财政学作为现代财政学科的一个新方向方兴未艾,其通过引入行为理论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财政学科新发展,使得财政学更具现实解释力。本文对行为财政学中的实验方法和应用进行梳理,探讨了行为财政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
中国资本市场4400多家上市公司,90多万亿总市值,这些上市公司面对的是儒家文化主导下的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统一市场,每一位用心创造价值的企业家都有机会分享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红利。
2021年9月27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以视频方式出席由中国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建设共同体,摈弃小圈子,反对拉毒幕”的主旨讲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所长乔杜里、巴外交部发言人阿西姆等以视频方式出席。
未来金融应该是全球性的竞争,如果说全球其它的金融机构都在实现混业经营,都在以整体优势合理竞争,那未来就涉及到怎样去调整我们监管的框架,怎样能够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更好的让金融机构去开展综合化经营。
据法国24小时新闻电视台22日报道,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抨击称,最近与法国发生的潜艇协议争端是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崩溃”。陆克文表示,在澳大利亚选择与美国和英国达成“AUKUS”协议,并退出与法国的潜艇协议后,法国“完全有理由感到愤怒”。他还呼吁澳洲议会对现任总理斯科特·莫里森的决定进行调查。
近日,IMI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上发言指出,危机之下,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以人为本。面对新冠疫情冲击造成的经济困局,世界各国都在忙着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但人们对于更为根本的经济增长理念转型却有所忽视。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置身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从1937年成立陕北公学开始,8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发展历程,正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印证了党的教育理念从阶级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国民教育、继而向现代教育的关键性转变。
2021年9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副中心举行。
9月21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简称“3060”目标),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2021年9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预测未来。当我们要旅行,就会去查一下天气,然后选择合适的衣服并决定要不要带雨具;当我们要给心爱的人买礼物,就会去预测对方的心情、偏好;投资更是如此,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预测未来,通过预测未来,指导当下的决策。
北交所的设立让创新中小企业走上了更高规格的发展“加速带”,有力践行了“十四五”规划中发展“专精特新”的愿景,它区隔于沪深交易所的历史使命,用不同时代下资本平台的全新身姿,为创业创新补足了服务链条。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角色至关重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变革在中国逐渐展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转型叠加国际贸易摩擦,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9月17日至23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分别同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新加坡驻华大使吕德耀、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努西尔万、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工作交流。
为了传播绿色发展核心前沿理念,人大重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科技传播中心、《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将紧密围绕碳中和,联合举办系列讲座,传播与碳中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是疫情以来,继“百年大变局”“绿色金融”“重新认识美国”“深度认识中国”“数字货币十讲”“党史中看百年”系列直播后,人大重阳推出的又一个重磅系列讲座。
随着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而“双循环”的关键在于如何优化内循环。目前,由于存在金融供给侧对供给侧改革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仍需进一步推进内循环中的供给侧改革
2021年9月22日,正值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一周年之际。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彰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国行动力,各部委相继出台碳中和重点政策,各省市亦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写入了地方“十四五”规划,各行业部门积极相应号召、制定减排路径规划,金融系统全面开启绿色升级。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角色至关重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经济社会变革在中国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