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将继续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成就。”谈及对中国在新一年的展望,英国学者、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罗思义表示:“2025年,我认为中国将继续从技术跟随者向技术领导者转型。
从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环球时报》英文版开设“Wang Wen on Changing World”专栏,每周二刊发文章。以下为每期文章汇总:
全球债务压力、限制性利率水平以及降息周期中的强美元、全球能源链和技术链重构、以平衡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为由的关税摩擦、俄乌冲突以及中东变局持续演进,2025年世界经济将步入经济和地缘竞争的关键期,资产价格可能会出现阶段性较大幅度的重新定价。
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以“国家安全”担忧和保护关键供应链的需要为由,阻止了日本新日铁以 149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这是经济民族主义的鲜明表现。
进入2025年,我们的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宏观政策的协调和微观政策领域的细化,都牵扯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全局。
新年新气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资本市场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各项工作也在持续加码。随着新“国九条”出台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逐步落地,监管层突出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始终坚持“长牙带刺”,以强有力的行政执法工作护航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瑞士《新苏黎世报》2024年12月16日发表的文章这样说。前几年,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打压的背景下,炒作印度或越南“将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论调层出不穷,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分析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很难被其他国家替代,于是分析印度或越南很难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文章又迅速增多。
民法典是中华民法思想、民法理论和民法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制度化表达。民法典奠定了民法学的体系,凝聚了中国民法的共性知识,构成了中国民法学知识的价值内核,是中国自主民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消费,一头连着经济大盘,一头连着百姓生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
拜耳大刀阔斧的举措包括:一是计划到2026年削减20亿欧元成本,裁员约5500人,大部分是管理岗;二是拜耳取消了年度预算,不再设置管理岗,而是要求员工在自我管理的团队中工作,开展为期 90天的“冲刺”。
2024年行将接近尾声。这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中国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年,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方向与步伐,吸引着国际社会的关注。
《思·享2025》下半场,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入手,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对当前热点、难点进行分析讨论,努力讲清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探讨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人民如何在“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
卡特在担任总统期间曾斡旋了以色列和埃及的和平,促成了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戴维营协议”的签署,为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最近,经合组织,即OECD公布了2023年的《成人技能调查》(PIAAC)。这份报告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成年人的读写能力做了评估,并把它分成六个等级(Level 0到Level 5)。
卡特一生中扮演过多种角色:农民、海军军官、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更是在其总统任期间推动了许多历史性事件,包括中美建交、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等。
近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明年全国住建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包括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和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2024年的A股,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走势,自9月24日起,在政策利好和资金面改善的双重推动下,市场实现了强势反弹。这背后,核心是重大政策出现根本逆转。
《货币大裂变:颠覆认知的信用货币》一书的作者王永利,是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也是中国金融界兼备理论及实践的资深重量级专家。他长期从事货币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在货币政策、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货币体系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
12月29日,在2024全球PE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在主旨发言时提出,为防范出现巨大不确定性,我国的股票市场需要建立一套流动性储备的预期机制。
“首发经济”源自“首店经济”(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前便有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根据“首店经济”特点为相应主体提供金融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