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是笔者一周前在捷克众议院参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讨会时,讲完“‘一带一路’给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后,捷克朋友给笔者的反馈。“当然!从文化底蕴、发达程度和地理位置上看,捷克在中东欧地区举足轻重。而中东欧地区又是进入欧洲心脏的门户。”笔者的回答让对方转疑为喜。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出倡议设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目的是“愿与各方合作完善亚洲金融市场建设,共同避免再次发生大规模地区金融动荡”。李克强总理的建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市场需要。如果能够尽快设立这个机构,对于亚洲地区的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给与全力支持。
说起北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首都”。不过,“政治中心”却不能概括这座城市的全部。作为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与当今世界的中心城市之一,北京积累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可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新兴文化色彩斑斓”。
3月31日至4月1日,习近平主席将应邀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围绕“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峰会主题,全面阐述中国政策主张,介绍中国在核安全领域的新举措和新成就,并提出加强全球核安全的实质倡议。2014年3月,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倡导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昨日以“‘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在北京师范大学讲座。他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由欧 亚地区交通网络形成的综合性经济走廊,并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促进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他还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有三个阶段,预计到2049年会建成以中国为主的共同体。
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既不能用“华盛顿共识”以及作为对“华盛顿共识”反思和批判结果的“后华盛顿共识”来解释,也不能用“渐进—制度演化论”来概括,“北京共识”也只是在现象层面的粗糙描述而未深入本质,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从中国的经济改革的实践出发,追随着的它的历史进程,其主要的特点我们才可以看得清楚。
食品安全一直是全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十分重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5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对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工作安排从七个层面提升中国食品安全水平。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央行希望股票市场能够将更多的投资引导至环保项目来多治理环境污染,也呼吁证交所对上市公司提出披露排放数据的要求。据央行估算,政府可以承担所需绿色投资的10%到15%,剩下的部分只能从私人领域筹资。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被西方媒体深度妖魔化,曾被美国称为“邪恶轴心”,国际上对伊朗颇多误读。中国公众对伊朗的认知也并不清晰。其实,伊朗既不“邪恶”也不“神秘”。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于3月25日傍晚落下帷幕。88场活动聚焦中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名代表就当下国际政治经济热门话题深入探讨交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结合春秋战国至今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和政策启示,借鉴前苏联、东欧、西欧及东亚国家国企改革历程,黄剑辉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5点战略,第一、明确国企定位,有进有退确定战略布局;第二、厘清政企关系;第三、需要保留的国企着力加快推进混改;第四、分类设计运营机制;第五、构建国有资产受益全民共享机制。
周边局势、南海、朝核半岛不仅是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更是近期中国外交的热点话题。两会期间,王毅外长就其一系列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而对这些问题还有哪些进一步的解读,海外网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就此系列问题展开了探讨。
春节以后,国内市场以猪肉、蔬菜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并未如期出现季节性回落。相反,食品价格近期再度出现明显上行,加大了潜在的通胀压力。我们认为,当前国内整体通胀压力完全可控。但同时,在货币政策稳健偏松的大背景下,市场通胀预期有所增强,导致潜在通胀上行风险有所提高。鉴于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宏观经济及资产价格对于利率上行风险的敏感度较高,由此对于潜在通胀的跟踪和判断对于投资者将会变得更为重要。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持演讲,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发展动车组,并倡议筹建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与会的多名学者在听了演讲之后,对深圳卫视特派记者表示,总理讲话对外界释放有关中国经济的定心丸,对亚洲经济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24日在海南省博鳌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六次提及“新经济”。“新经济”的“抢镜”并不意外。在今年2月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均曾谈到“新经济”的概念,并提出要让政策向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等倾斜,大力发展“新经济”。
随着顶层设计完成以及国际共识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势必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热点。专家认为,金融支持或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是全球经济的热点话题。它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机会来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物质上和思想上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998年博鳌亚洲论坛启动时,仅被国际社会视作亚洲的区域性活动,在世界其他地方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现如今,论坛已经成为国际上最被广泛研究的经济事件之一。
中印关系在2015年迎来了诸多值得欣喜的突破亮点。尤其是,两国领导人开启了密集的良性互动。5月初印度总理莫迪开启了对中国的首次访问,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也相继访问印度。印度外交部长斯瓦拉吉、内政部长辛格先后首次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在两国领导人共同推进“亚洲世纪”的共识下,中印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方面都取得了诸多丰硕成果。当然,中印关系中的旧问题也依旧存在,仍然影响着中印关系的整体发展大势。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时期必须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
当前,一线城市房市火爆、房价暴涨,并大有向二线城市蔓延之势,而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市仍然冰冷。如何规范房地产市场让其健康发展,如何化解去库存又慎用加杠杆,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从更深层次上讲,这关系到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