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有望在2060年前实现其气候目标,但郝福满表示,正如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所主张的那样,中国可能会通过“提前”推进绿色转型来获得经济效益。
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不愿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比美国和欧洲强劲得多”的事实,制造了许多虚假新闻和自相矛盾的叙事,比如时而称中国“非常虚弱”,时而称中国“非常危险”。在他看来,这种虚假叙事很容易被证伪,“数字骗不了人”。
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是兼容并进的。首先,实现绿色发展所重点面向的行业基本都符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备绿色化、数字化、低碳化特征,例如清洁能源、零碳和负碳技术等,不仅是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样也适用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事实上,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了5.2%。而美国、日本、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1.9%和0.9%,英国和德国的经济则下降了0.1%。从广义上来讲,这意味着中国在继续赶上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并在几个尖端领域拥有技术自主权。
中国和尼泊尔的传统友谊有着牢固的民意基础。此次尼泊尔与中国开展军事合作,应该说是在情理当中。当然,印度方面可能会对此有所反应,但总体上对当前的地区形势影响不大。
美联储的“江湖新闻发言人”。美国总统拜登意外地当了一次美联储传声筒,充其量,也就是美联储的“江湖新闻发言人”。
中国汽车业也许到了存亡的十字路口,譬如,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多年来高歌猛进、一直保持着爆炸式增长,当前却面临国内需求放缓的问题,这促使他们向海外进军,并挑战在向电动汽车转型中苦苦挣扎的全球汽车巨头,但是,最终胜算的概率微乎其微。
当前大部分消费贷利率较高,这也制约了消费金融发展。在没有免息活动的时候,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分期的年化利率往往在8%到23.7%不等,远高于当前1年期、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准利率,只有极为优质的客户才能够享受到LPR甚至低于LPR利率的消费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话语权问题上,我们仍然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抓住时代主题,认清世界趋势,表达好自己。
全国两会持续吸引世界目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断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确定性和正能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是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今年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正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体现,是中国向产业链上游迈进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美关系一直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过去几年来,两国关系时有起伏,引发各方关注。近几个月来,紧张气氛有所缓和,双方重开沟通渠道、成立工作小组,并在有争议的贸易问题上取得进展。
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经脱离不开中国市场的繁荣。“正像华南美国商会在报告中所提出的,88%的美国受调查企业(在华)是有盈利的,六成左右的美国在华企业对中国市场保持高度信任,并且保持稳定的投入。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是完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
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意味着中国必须有反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并确保研发经费等等。在此基础上中国还不能下降投资效率,应将投资在GDP中占比维持在40%以上。
最近不少国际舆论在谈论美国的“衰落”现象,例如俄乌冲突,乌克兰战场没有如美国西方所愿,让乌克兰军队困兽犹斗。而美西方对乌克兰战事前景毫无把握,只能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战战兢兢的给乌克兰提供有限援助 ,期望乌克兰人民为美西方利益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当市场出现了危机,要让其能够继续正常运行,那么就得“该出手时就出手”,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实际上,国际上也有一些相应的做法和经验。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所列的政府今年工作任务之一。报告提出,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并提出将就制度规则统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出台监管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方面采取措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报告明确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2024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优化房地产政策等作出具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