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受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欧美国家通货膨胀、逆全球化加深等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增加,世界市场需求下降,经济发展应该从过去的主要依赖外需转为扩大内需,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我国《民法典》编纂前,原《侵权责任法》采纳了“吸收模式”,以侵权请求权涵盖人格权请求权,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在侵权发生之后,可以为受害人提供多元化的救济方式,可以由受害人自由选择,因而有利于对受害人权利的充分救济。
我认为这些年来西方对中国最大的误解是关于中国的战略意图。部分西方人认为,中国想要复兴曾经的辉煌,会削弱西方,使西方陷入困境。所以,关于中国崛起的看法分歧很大,一些人认为必须保护自己免受强大起来的中国的威胁。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撰文称:香港经济保持增长势头。今年首季香港生产总值按年实质增长2.7%,是连续五个季度增长。
基于改革的背景和已经具备的基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就是在总结过去十年税制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机制,推进现代税收制度的成熟定型,以税收现代化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发挥税收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转移支付规模庞大,它的持续增长带来了持续性、效率和道德风险问题。理论上,中央转移支付应该以中央税收收入为依托,但事实上, 2019年以来转移支付年平均增长率在9%左右,而中央税收收入年增长率只有3%左右。
“新质生产力”关注的不再只是“剩余价值”,不应当还是如何获取传统的“剩余价值”,而是要集中挖掘,发现,发挥那些长期被“剩余价值”所掩盖的新技术“潜质价值”,让新科学技术的全部价值得以释放,最大规模,最大限度的获得其“潜质价值”,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西方媒体对印度人民党镇压反对派的质疑,印度外长苏杰生日前回怼,西方会质疑印度的选举制度、电子投票机,甚至天气,但“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我们最低的投票率也比你们最高的投票率要高”。
信用货币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货币不再与任何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锚定,转而按照“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可交易财富价值总额整体对应,货币总量可以随同财富价值总额的变化而变化,使其具有可调性,努力维持货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原则对货币投放和总量进行调控,使货币彻底转化成为财富价值的影像物或对应物,并得到国家主权或法律保护,成为国家信用货币或国家主权货币、法定货币。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推动了金融科技发展,同时也对财经院校的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布林肯来的直接目的是希望至少在短时间内让中美关系稳定,今年11月5日美国要大选了,拜登政府在外交上拿不出很好的成绩:俄乌战争处在僵局,俄罗斯在战场形势上占据着上风,遭受美西方接近2万项制裁后经济依然稳定
日前美联储发布了半年度金融稳定性报告,美联储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包括充分就业和稳定币值为五大任务之首,然而本报告明确指出持续通胀是美国金融稳定所面临的头号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这也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体现,对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成长、分享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红利也有着积极作用。
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指出,去年布林肯访华为中美两国财经、商务等领域对话机制奠定了基础,而此次访华直接聚焦双方外交领域重大问题。“而且先访问上海,再去北京,即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接触,可以更加深入。”
美国商务部今天公布,由于消费者支出和出口趋缓,美国2024年第一季经济成长1.6%,远低于市场分析师预期。商务部指出,今年第一季国内生产毛额(GDP)折合年率成长1.6%,明显低于分析师预估的2.4%,且相较于2023年第4季强劲成长3.4%也大幅放缓。
4月24至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中国。根据美国国务院官员说法,布林肯此行有三个目标,包括:在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沟通对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的关切,以及“负责任地管理竞争”,避免造成误判或冲突。
功成名就的史美伦。史美伦1949年生,在美国的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史是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前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及前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
202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将迎来特朗普和拜登的又一次对决。对于四年前的首次对决,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指责拜登和民主党“窃取”了选举,靠选票作弊的方式击败对手。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一些基础性的新分析框架。如果单纯按照传统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分析模式,很可能会与一些市场人士的解释产生冲突。
近年来,全球“新冷战”阴云密布,军费开支日益增加,让所有关注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改善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人们,乃至所有的理性主义者感到忧虑。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军费开支约为2.4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