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指出,去年布林肯访华为中美两国财经、商务等领域对话机制奠定了基础,而此次访华直接聚焦双方外交领域重大问题。“而且先访问上海,再去北京,即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的接触,可以更加深入。”
美国商务部今天公布,由于消费者支出和出口趋缓,美国2024年第一季经济成长1.6%,远低于市场分析师预期。商务部指出,今年第一季国内生产毛额(GDP)折合年率成长1.6%,明显低于分析师预估的2.4%,且相较于2023年第4季强劲成长3.4%也大幅放缓。
4月24至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中国。根据美国国务院官员说法,布林肯此行有三个目标,包括:在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沟通对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的关切,以及“负责任地管理竞争”,避免造成误判或冲突。
功成名就的史美伦。史美伦1949年生,在美国的大学获得法律博士。史是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前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及前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
202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将迎来特朗普和拜登的又一次对决。对于四年前的首次对决,特朗普及其支持者指责拜登和民主党“窃取”了选举,靠选票作弊的方式击败对手。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一些基础性的新分析框架。如果单纯按照传统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分析模式,很可能会与一些市场人士的解释产生冲突。
近年来,全球“新冷战”阴云密布,军费开支日益增加,让所有关注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改善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人们,乃至所有的理性主义者感到忧虑。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军费开支约为2.4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发展,40年间令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也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但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的前进脚步没那么明显了,很多西方专家认为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国气喘吁吁的一个信号。
近日,前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董事会成员、丝绸之路国际商会澳大利亚代表戴若·顾比(Daryl Guppy)就澳大利亚国防战略转变接受采访,本文转自4月18日凤凰卫视。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和欧盟少数官员异口同声的指责中国的“产能过剩”,造成美国企业和工人压力很大,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工人则可能面临失业的威胁。
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在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听到的很多都是关于先进的信息系统、物流、5.5G网络、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现在正在融入中国的工业经济。
顾比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RCEP的潜力或还未充分发挥。他表示,中澳在自贸协定和RCEP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章节条款需要重新审视和改进,而升级完成后两国将有更多合作空间。
文章指出,近两年来,部分观察者对于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主要基于五种误区: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赶超美国的进程已停滞,中国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费者信心疲软,通货紧缩在将中国推向衰退,房地产投资可能崩溃,以及中国企业家受到打击,但实际数据并不支持上述论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经济数据反映出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持续回升的态势,推动了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美国财长耶伦结束了对中国长达五天的访问,这一不寻常的安排,显示了中美双方希望稳定两国关系的良好意愿。耶伦的访问涉足广东和北京两地,她不仅和中方高级官员举行会谈,还与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等民间人士展开交流。
扩大内需是目前国家宏观政策一个最为核心的基点。在当前全球格局发生巨变、中国结构全面升级的背景下,整个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匹配性会出现问题。
美联储没有必要再加息。市场应抛弃美联储会尽可能快地让通胀收敛于2%的想法,在不能确定通胀会出现超出美联储容忍度的顽固性的通胀反弹的情况下,美联储不会加息。
4月16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尽管美国经济整体保持强劲,通胀率持续下降,但下降速度未达预期,因此当前的政策应保持不变。
从修订后的规则看,监管完全是遵循“零容忍”态度,把所能覆盖的领域都应做尽做。“退市新规”加快筛出劣质公司,留在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会越来越高,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回报,形成正向循环机制。
“老破小”改建成了精致社区,废弃厂房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园区,年久失修的古迹重新焕发生机……过去几年中,城市更新是政策的高频词汇。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正在让城市改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