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提升金融向“新”专业水平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赵锡军  /  

提升金融向“新”专业水平

发布时间:2024-05-31 作者: 赵锡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经济》杂志专访时表示,金融资源的配置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变化来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金融支持方式,调整工具运用思路,以助力创新成果的产出。

受访者赵锡军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5月30日经济杂志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经济》杂志专访时表示,金融资源的配置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变化来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金融支持方式,调整工具运用思路,以助力创新成果的产出。


image.png

图/中经视觉


根据新质生产力要求调整金融资源配置


《经济》: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先进制造,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这释放了什么样的政策信号?


赵锡军:实现新型工业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于新发展阶段金融资源配置侧重点的要求发生变化,是符合我国发展方向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们强调短期内快速做大经济规模,现在开始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平衡发展的阶段,更加强调通过创新驱动经济持续发展和进步,也就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要进行一系列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金融资源的支持。因为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需要依托于关键领域原创性的成果,贯穿从最基础的研究到实验再到应用的全阶段。其驱动方式和金融支持方式,跟原来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扩大产能的传统做法不一样,要从源头、从研发、从某个产业的开端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的金融资源配置也要根据新的变化、要求进行调整。


《经济》:金融支持创新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锡军:近几年,金融支持制造业和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资本市场的导向变化。2019年科创板成立并向科创企业敞开大门,这是典型的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创新型、研发型企业和产业的机制。随之而来的是,我们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资本市场这种更直接的融资机制的支持,为新的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从科创板到深交所的创业板再到北交所的成立,可以看出已经形成围绕创新驱动进行金融布局的政策趋势。


二是传统领域的金融配置也在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变。比如传统的银行更多是对已经形成生产能力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更青睐基础设施建设等具备规模效益的项目,而对于科技创新类企业的支持相对比较薄弱。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各家商业银行在不断进行资源配置方面的改革,把资源更多地投向代表科技创新类的企业。与此同时,在配置机制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如商业银行推出了科技贷款、风险贷款、投贷联动等,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为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投入更多的资源。


三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在利用体制方面的优势,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例如各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都在不断设立为研发服务的各种各样的平台和基金,比如政府引导基金等,通过政府引导的这些平台和基金,汇聚社会各个方面的金融资源来支持当地的科技项目和新兴产业。


诸如此类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在实际上产生了不错的成效。从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的融资规模和企业数量,从各个商业银行科创类贷款的增加情况,从政府引导基金对相关项目的支持情况,都可以看出具体成效。


锤炼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专业能力


《经济》:金融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存在哪些堵点、卡点,如何更好地解决?


赵锡军:尽管我们在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已经形成了共识,从整体上进行转变,但还是存在很多挑战。


第一,传统思路短期内难以改变。既往我们将大量的金融资源投向相对传统的领域,如房地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的相关产业、企业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了大量资源沉淀,效率越来越低,因此目前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很难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但由于传统产业已经吸纳大量资金和投入,短期内很难抽身转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投资惯性短期内很难改变,例如我们想从房地产领域退身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在其他领域。


第二,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从技术原创到产业化的过程比较复杂和漫长,中间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项目能否做成,能否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在开始很难判断清楚,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而对于现在的金融行业来说,在判断一个项目和技术未来能否形成很好的发展前景方面的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目前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很难去承担研发失败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第三,项目从开始到最后变成成熟产业,会经历多轮的资金投入和退出,是资金不断接力、向前循环推动的过程。在资金投入方面,我们不断建立起来相应的市场机制,但是在资金退出机制方面还不完善,现在都指望着能够在科创板或者北交所的创业板上市退出,但是这个退出通道相对比较狭窄、单一。这就需要在项目发端时期形成比较好的金融支持机制。目前在金融资源支持方面,从1到∞没有问题,但是从0到1这个阶段很难形成良好的小循环。


《经济》:现在我们在大力推动金融向新,这是政策方面的引导。那么如何让金融向新成为政策和市场的共同选择?


赵锡军:实际上从宏观的政策设计到市场的制度安排层面,从政策制定者到市场参与者,都达成了共识,就是新的增长模式要依赖于创新驱动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但是确实在顶层设计、政策安排与市场机制、专业能力方面还存在差距。


从市场参与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要评估相关的投入周期、投入产出结果,以及中间承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很多市场参与者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是市场最欠缺的地方。目前很多参与市场前期投资领域的专业能力,都是从其他的成熟市场如美国学习到的,因为美国的创新开始得比较早,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相关后续的金融支持的制度设计和市场安排比较成熟。那么我们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专业能力,是市场迫切要做的事情。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