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充分说明了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财政部与这6个金融机构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政策支持。”在此之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响应主要是在沿线各个国家、地区,如今,这些世界上最重要的多边金融机构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之深。
那是1998年一个平常的日子,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的渔民潜水采集海参时,打捞上来一个陶罐。1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船之谜”就这样悄然揭开。沉没在海底的是一艘由中国驶往阿拉伯地区的帆船,从中打捞出唐代珍贵文物近6万件,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称此为1000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习近平主席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部主任陈晓晨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习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五点建议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内涵和愿景。和平之路是建设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也是一个目标;繁荣之路说明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只有通过综合的发展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开放之路则要通过更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逐渐成为“中国崛起”后最流行的国际政治话语,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近40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近30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际,“一带一路”正呈现十大愿景。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各种唱衰“一带一路”言论,不能说出发点都不好,但多半就事论事,将个案等同于整体,将“一带一路”视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没有准确、全面理解“一带一路”,而是以西方视角、过去经验的臆断,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还不自觉配合、呼应了国际上的“一带一路”威胁论,可以休矣。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治理。过去的全球治理机制实际上是“中心-外围”结构,处于国际体系“中心”的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规则”和“标准”,而忽视处于“边缘”国家的发展诉求。“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治理”与“被治理”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以邻为壑,不搞排他性安排。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金融推动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增长,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应该持续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这既是中国银行业责无旁贷的重任,也将为全行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推动已经达成的务实合作协议早见成效,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未来3年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建更多民生项目,设立后续联络机制……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出的一系列务实举措,不仅彰显中国的诚意与担当,也预示着“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
韩国大选选出了新总统文在寅,最后时刻收到了邀请。“论坛”是开放共赢的多赢平台,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而不是私家小道。因而,美国也好、欧日也罢,抑或沿线国家,不论派出的代表曾经高低,来的都是客,都是为了建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正是“论坛”的核心意义。
中国是典型的强国家、大政府,对内公权高于一切,资本权力和民众权力都不能僭越,对外主权高于一切,外国权力和跨国权力皆不可进入。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现实所共同决定的。但若以中国这种国家完整性为标准,可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达不到,有些甚至还差得很远。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0日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是推动地区发展,促进繁荣稳定,扩大文明对话和互学互鉴的合作。”
长期以来,中国讲求“独善其身”,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国际社会的最大贡献。当代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但已是新兴发展中大国。“达则兼善天下”的道德诉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就表现为实现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这是“一带一路”思想的立足点。
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我们“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像中亚,像一些南亚这边的国家是比较落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在能源、矿产,我们看到“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实际上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他们的能源比较丰富,还有一些矿产比较丰富。
过去4年里,“一带一路”的成绩有目共睹,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吸引了110个国家1200多人参与。当前,全球治理正在经历关键的变革期,作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将给全球治理带来哪些新模式?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在“‘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理念”讲座现场专访了外交部前副部长、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矛盾和弊端更加凸显,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交织,“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探索新型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已从一个倡议发展成多方参与的世界愿景,而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一带一路”的交响乐将开启第二乐章。如果说“一带一路”第一乐章的主题是描绘蓝图,那么第二乐章的主题将是落实愿景,而“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将成为第二乐章的主旋律。
一带一路地区中四大经济体按GDP规模排序依次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印尼。2016年四者GDP加起来合占一带一路地区比重为79%,2016-2021年这一比重将升至85%。其他国家GDP加起来合占一带一路地区比重为5%,2016-2021年这一比重将降至2%——也即是说,没有其他单个国家比这四个经济体大到足以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取得成功。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近代以来中西体用、赶超西方的思维逻辑,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不再纠缠于哪个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其实我们共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谈论中国崛起,而是“一带一路”。这就一下子把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解构了西方中心论,尤其是命运共同体超越普世价值,倡导人类共同价值。
沿着“一带一路”,文明的交流继续发生着变化,变化的方向则越来越朝向东方,越来越包容。经济学家们通过数据看到的是全球财富与贸易的流速与流向的变化,以及发展动力的转移,但活跃在数据背后的是观念与行为方式。变化固然是缓慢的,却有着顽强而持久的渗透力,它最终一定会形成可以勾勒出人类历史发展线条的浓重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