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曹明弟:绿色金融发展需理念先行 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有望入证券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曹明弟:绿色金融发展需理念先行 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有望入证券法

发布时间:2017-05-24 作者: 曹明弟 

绿色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最高层面,而绿色金融则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在接受中国财富网专访时表示,绿色金融将资金引入绿色产业,通过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曹明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刊于5月23日中国财富网。


  近年来,绿色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最高层面,而绿色金融则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在接受中国财富网专访时表示,绿色金融将资金引入绿色产业,通过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信贷、债券、基金、保险、资产证券化……金融的一切工具都可以运用到绿色金融中去。”曹明弟表示。而对金融机构来说,运用绿色金融手段能减少甚至规避所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绿色金融还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公众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步入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突飞猛进,在快车道上飞驰前行。曹明弟告诉中国财富网,2016年中国才发行“贴标”的绿色债券,全年总发行量就达到约2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发行量的40%左右,当年发行额跃升全球第一。他感叹道:“国外用‘from zero to hero’来评价中国,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


  除绿色债券外,我国的绿色信贷亦发展迅猛。我国是全球仅有的三个有绿色信贷统计的国家之一,近三年绿色信贷总量年均增速达15%以上,且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据统计,2014年全国绿色信贷节约的能源使用量、减少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北京市一年的总使用量和排放量还多。


  曹明弟还强调了绿色保险在风险管控和资金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保险公司承保环境污染责任险,在企业产生环境事故时赔付污染治理费用,保证了“有污必治”。另一方面,保险资金以其巨大体量,在绿色项目投资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绿色项目也符合险资的长期投资需求,避免了银行绿色信贷存在的期限错配问题。查阅资料可见,截至2016年末,险资涉及绿色产业债权投资计划的规模达5257.98亿元,投资规模占比达39%,项目涵盖清洁交通、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领域。


  绿色金融在疾驰快进的过程中,随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已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继2016年中国第一次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后,今年在德国举行的G20将继续研讨绿色金融议题,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继续共同主持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


  而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被摆到了突出地位。“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环境与社会责任风险,这就要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前规避、研究和处置,不能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中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曹明弟表示。


  绿色金融发展需理念先行


  据测算,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内的投资一年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实际的投资额不足1万亿元人民币,资金缺口非常大,剩余部分需要通过绿色金融调动社会资本。与此同时,绿色项目存在时间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可见的回报收益较少等局限,容易影响投资者参与热情。


  如前文所言,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的多个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曹明弟看来,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与国际的最大差距在于绿色投资者网络的欠缺,即投资者绿色投资理念的匮乏。绿色资金缺口的填充,急需一场理念的变革。


  在欧美国家,绿色ETF作为重要的绿色投资指标,投资额度占到了证券投资基金ETF总量的20%,而在中国该比例还不到2%,更不用说总量上还存在巨大差距。部分国家明确了公务员退休基金、教师退休基金、企业年金等投资绿色项目的比例,而用来投资煤炭、钢铁项目则会成为丑闻。


  针对国内绿色投资意识的欠缺,近年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联合UNPRI(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等机构合作组织教育和培训,大力倡导责任投资,引导机构投资者进行绿色、长期、可持续的投资,从而引导整个社会理念的进步。而作为绿金委秘书处所在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绿色金融的推动与发展。


  市场主导政策制订激励措施长远可期


  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理念的进步,更需要制度的支撑。自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战略以来,关于绿色金融的一系列政策如雨后春笋般出台,逐渐培育起我国绿色金融赖以生存的土壤。


  曹明弟认为,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目前呈现出市场化和地方化的特点。一方面,绿色金融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注重市场化运作,让市场来决定产品价格,调整供需,从而平衡绿色金融产品的绿色性和金融性。


  另一方面,目前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多为引导性文件,具体工作则更多下放到地方,由地方进行细化和落实。如今年4月份,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提出针对在园区内注册的发行绿色债券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按照票面利息的40%给予补贴。他告诉中国财富网,目前绿金委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和指导地方开展绿色金融创新试点。


  对于普遍关心的政策激励措施如何出台的问题,他表示,虽然一行三会及各部委均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发展绿色金融,但受制于绿色标准如何确定、绿色是否该被差异化对待、环境效益如何量化等未决问题,中央层面的硬性激励措施如定向降准、贴息、担保、绿色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等,实现仍有一定难度,长远可期。在今后几年内,绿金委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支持和推动央行等七部委于2016年8月发布的绿色金融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细化和落地。


  “应该充分发挥绿色的外部效应和社会效益。积极培育绿色投资者,提升投资者社会形象,使他们因践行绿色理念而在社会地位或融资等其它方面获得益处。”曹明弟表示。


  可见,绿色政策的制订最终将落实到绿色理念的培养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上。他还透露,强制性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有望加入本次证券法的修订,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绿色意识的养成,更能为绿色标准的研究制订提供充分信息。


  人才稀缺困境亟待解决


  绿色金融作为环境和金融的复合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随着发展而日益增加。当前绿色金融人才相当稀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某银行相关人士告诉中国财富网,由于对专业程度和复合能力有较高要求,该行总行内现有绿色金融从业人数远未达到所应配备的编制总数。


  对此曹明弟表示,为培养专业的绿色金融人才,在绿金委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已在金融专业硕士下开设了绿色金融方向。在2016年入学的总计200余名金融专硕中,共有37人通过选拔成为中国金融史上首批绿色金融专硕。通过对绿色金融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这些学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与环境专家的共同协作,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生力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