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现代金融体系 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E-mail: E-mail:rdcy-info@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长期担任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Modelling等国际SSCI期刊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国内核心期刊的审稿人。2014年获“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马勇 经济负债 金融体系 地方政府
马勇 金融开放 经济转型 货币政策
马勇 碳交易 碳排放 碳价收益
马勇 地方融资 债务风险 政策应对
马勇 宏观经济 金融 货币政策
马勇 姚驰 通胀 宏观调控 经济形势
马勇 吕琳 政府债务 财政政策 中国经济
马勇 改革开放 幸福感 城乡
马勇 信贷 金融 经济增长
金融 人大重阳 中国智库 马勇
马勇 金融 人大重阳 中国智库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日渐发达,生产、投资、消费等基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债务的推动,这导致了越来越高的债务水平,债务也相应成为现代经济中关联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纽带。
在当前全球化与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开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市场化改革指引下,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已深度融入全球体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对外庄严宣示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碳交易市场稳定和高效运行是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支撑。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该问题由于同时关联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在运行机理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但迄今为止较少有研究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详细刻画,并系统性地讨论其中的内生关联问题。
作者发现事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放大了外生冲击下银行部门风险的上升程度和经济产出的下降幅度,而事前收紧的宏观审慎政策则增强了银行部门在面对外生冲击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减缓了外生冲击所导致的产出下降。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范式转变特征的DSGE模型,对通胀目标调整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政策可信度如何影响这一结构转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通胀目标调整过程中政策可信度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效应。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多部门和多政策的DSGE模型,研究了政府债务和“双支柱”政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融资方式下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经济效应,并探究了主要经济金融变量随政府负债水平变化的基本规律。
虽然收入不平等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现有文献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但关于开放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城乡不平等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数据集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再依赖‘房地产+土地财政’的刺激,转向为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为支柱的新增长模式。
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宏观经济造成重创,引发了对传统经济周期的重新思考。而今,随着中美贸易摩擦范围的扩大,美国金融市场先后经历了股市、债市的强烈震动。金融周期波动和金融系统风险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也日益凸显。对此,该如何预测、评估当前的经济状态、政策取向?
本文基于我国52家主要银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监管压力和经济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相关实证结果表明:(1)监管压力的上升能够显著促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在总体是有效的。(2)监管压力的上升会促使银行加快其资本缓冲的调整速度,这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
无论是从国内金融发展环境变化的角度,还是从国际金融政策发展变革的角度,在改革传统货币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从而最终形成“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为“双支柱”的新型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既有助于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书中构建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改革的现实议题为背景,为解决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理论框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