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现代金融体系 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E-mail: E-mail:rdcy-info@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长期担任China Economic Review、Economic Modelling等国际SSCI期刊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国内核心期刊的审稿人。2014年获“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马勇 人大重阳 宏观经济
马勇 金融稳定 宏观审慎
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 货币政策 马勇
人民大学 社会自律 文化 金融监管 马勇
人民大学 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 监管 马勇
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要走出去一定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支持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国家领导的进出口银行对企业走出去进行相关金融服务。现在一些民营金融机构也参与到支持企业走出去。从微观的角度上讲,这还是由价值导向的。为了创造更多价值,民营企业应该更多地、自发地参与到海外相关优势资源的金融对接,而且这种金融对接很有可能是双向的。
6月22日,《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专著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行。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马勇在其20多万字的研究分析中得出结论,积极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建立起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整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序运行,是中国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缓和”时代,连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胀几乎构成了教科书般的完美政策目标组合。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包装”下,风险也似乎魔术般地消失了。稳定和低通胀带来了低利率,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溢价也随之不断走低。资产价格上涨更多地被视为繁荣的象征,而不是一种警示。所有这些,都使潜在的金融风险被系统性地低估。
社会自律文化对经济、金融发展具有显见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对此进行实证评价一直是个难题。本文以银行发展和金融监管为切入点,通过跨国实证分析基本确认了社会自律文化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制度选择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而言,文化转型如何和经济转型协调一致并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自律文化,应该成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书中构建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改革的现实议题为背景,为解决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理论框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