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6年8月2日,中诚信国际正式发布我国评级行业第一个《绿色债券评估方法》,得到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投资及发行各方绿色金融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陈晓晨研究员向纳瑟尔教授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向他详细介绍了人大重阳及其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一带一路”的蓝图和实施情况,并就纳瑟尔教授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应。纳瑟尔教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同这一项目对于中国和相关国家的战略意义,但对中国在开展过程中如何对南亚敏感的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复杂的国内环境等问题进行政策回应提出了疑问。
金融是一个既专业又通俗的领域。它既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你真的了解金融吗?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和各类数据,很多人望而却步,难以厘清纷繁的金融事件背后的逻辑关联。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金融改革现在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世界那么大,金融那么炫,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进入最后一天。在闭幕式中德国发展研究所执行董事阿道夫·科勒克·莱希总结说,2030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任务过于宽泛,很难采取行动,需要更加的聚焦,特别是把焦点放在重要的问题上,由所有的成员国和集团一起去努力,这对于解决全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30日于京继续进行。在分论坛“G20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中,英国考文垂大学全球安全教授尼尔·伦威克指出,当今全球发展前景不明,存在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G20应当明确定位,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敦促各国落实达成的决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作为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所提供的支持。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30日下午闭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在闭幕式上发布了T20主席声明。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面对当前各国经济产出增速放缓的挑战,加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的合作,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在内的全面创新,是挖掘增长新动力的唯一有效途径,在20国集团智库会议上推动G20讨论创新应当是恰逢其时。
7月29日,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做了开幕式致辞,以下为发言实录。
7月29日,以“新动力、新活力、新前景”为主题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建设新型全球关系”会议在京召开。中方G20事务协调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在T20智库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将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治理、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关注发展问题四方面,以将推动制定G20创新增长蓝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行动打造G20杭州峰会的政治成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29日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持续努力。当前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为G20带来了挑战,但也为T20发展带来了机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T20应提出更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7月29日,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百家顶级智库代表、部分政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500多位嘉宾,以及50余家中外媒体齐聚北京,共同探讨建设新型全球关系,并为今年9月4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预热。
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29日在京举行,中方G20事务协调人、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保东指出,T20作为G20重要的配套活动,历来是G20峰会的重要思想库。自启动以来,T20积极致力于智库视角,探讨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为领导人峰会建言献策,在推动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28日,“G20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智库专著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人大重阳研究团队撰写的《2016:G20与中国》中英文双语版本、《G20蓝皮书2015-2016》中英文双语版本、《G20与可持续发展》等8部G20研究系列智库专著集体面世,全面阐述并探讨G20与中国贡献,可谓中国新型智库对G20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
G20峰会还有30多天,这次峰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主持全球经济治理的顶层设计会议,也是G20峰会第一次连续两年由新兴国家担任主席国,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措施的延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世界的目光已经聚焦中国,寄望中国能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2016年7月27日下午,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四国主流媒体一行16人来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并就中国经济现状以及“一带一路”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外交部陈文玓、鲁中华,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信息中心总编辑胡海滨、产业研究部研究员刘英、产业研究部国际合作项目主管杨凡欣等向访客介绍了中国经济现状以及“一带一路”中国中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进展情况,以及中国中亚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经贸合作的未来展望。
经过一年的发展,中国智库建设有了几个新亮点:第一个特点是一批新型的智库脱颖而出,表现抢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驾马车”,一是王文领衔的人大重阳;二是王辉耀领衔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三是易鹏领衔的盘古智库。这些半官方或非官方的智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加灵活,更注重运用新型传播工具,有后来居上的潜力。
“近期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之后,国内社会群情激奋。如何从法理上将此问题说透,特别是仲裁结果出台之后中国怎么应对,为国家献言献策,这是学者应尽的责任。”王利明教授在主持研讨会时说道。他进一步表示,中国社会过去考虑问题法律层面特别是国际法层面的考量较少,其实未来社会国与国竞争很大程度上还是法律竞争,忽略这点很可能就会被动。
2016年6月7日,我司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政务微信、微博上同时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专项课题公开征集公告》。本次专项课题承担单位公开征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响应,截止7月8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共收到259份课题申请材料。经严格评审,拟选择16个单位承担课题研究任务。
7月12日,南海仲裁结果出炉,引发热议。各国就南海仲裁结果纷纷表态。按照中国政府和《中国日报》的说法,有66个国家公开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但是,这个数字引发了国外媒体与智库的怀疑。一些美国智库认为仅有10国公开支持中国,而一些美国媒体认为仅有8国,认为中方数据存在“吹嘘”成分。人大重阳独立研究发现,71个国家表达了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的支持。(后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