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获得“一呼百应”之后,一次规划未来的大会,需要凝聚更大共识。由此,如何把《共建“一带一路”》理解清楚、到位,就显得极有意义。文件向全世界回答了一些针对“一带一路”的问题。在此,我们试图把这些问题从文件中拎出来,以便更容易理解和顺利贯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新型智库之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实地调研,坚持从实践中获得真理。三年多来,人大重阳学者走访40多国,积年累月行走在探索“一带一路”的求实之路上。中国学者的身体力行引领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时代也助力中国学者在世界舞台上响亮发声。
日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过境运输潜力研讨会在上合组织秘书处举办。上合组织秘书长拉·阿利莫夫、哈萨克斯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沙·努雷舍夫首先致辞,之后来自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部、中国发改委、海关总署、连云港、铁路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发言,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刘英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陈玉荣研究员等专家也在会上发言。
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走上了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现代化道路。但是这种传统的线性发展历程有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响应了时代的呼声,其核心在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同时也是共同现代化的根本要义。
值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发表《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以期增进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了解,展示共建“一带一路”的丰富成果,增进各国战略互信和对话合作,为携手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是让世界因为中国的发展变得更加美好。中国应该不断转变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走“海陆兼备”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推动国家、地区间的合作,打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倒计时3天之际,5月10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外文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合作的未来”研讨会暨《“一带一路”故事》丛书(六大语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据悉,该套丛书分别从“古丝路”、“新丝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7个维度,通俗易懂地对外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外延,并已确认将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展示。
2017年5月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系列讲座第86期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热系列讲座第二场在京举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受邀就主题为“‘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发表演讲。
5月7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预热系列讲座上,外交部前副部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对此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他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让“一带一路”倡议深受国际社会的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是中国。
中尼铁路虽然面临技术挑战及其他诸多困难,但报告认为其仍然具有较好可行性:青藏铁路建设所积累的高原建设经验以及工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完全可以满足中尼铁路建设的技术需求;中尼铁路预计将会具有可观的运营能力,能够满足中尼两国的人员往来及货物运输需要;尼泊尔国内局势稳定、中尼关系友好等因素为中尼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2009年以来中国铁路外交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案例。而修建中尼铁路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及地缘等多方面意义。在经济角度,第一,中尼铁路能促进中国西藏地区南部经济的发展;第二,将促进中国和尼泊尔的经济联系,尤其将会极大的促进中国游客赴尼泊尔的旅游;第三,中尼铁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尼泊尔使用,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周边化。
“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了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思路和模式,以“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五大核心要素,着力推动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化进程,体现了中国新的世界观,是中国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国新的大国观、发展观、合作观和国际秩序观。
2017年5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党支部成立会议暨委员选举会议顺利召开。财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纪红波出席会议,党务秘书兰青作为监票人与全院全体党员、教工约40人,见证了人大重阳党支部的正式成立。在党员各抒己见、充分发言之后,大会进行了党支部委员的选举,采用推荐候选人方式,在计票人的有效组织下,在监票人的全程监督下,顺利选举崔悦为党支部副书记兼宣传委员、邵建华为党支部组织委员,党支部书记暂空。
2015年《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开放的地区合作平台的定位,它“基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但是又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开放”是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件之一,“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分享经济发展理念和实践的平台,是实现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非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合作模式,成功通过“造血”金融实践,对非洲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升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23期《“造血金融”——“一带一路”升级非洲发展方式》发布会于5月3日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成功举行,吸引了产、学、研、政、商等各界60余人参加。
4月25日、26日,受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奥地利萨尔茨堡市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赴奥连续主讲了两场主题为“中国第一化的挑战和机遇”、“全球转型与‘一带一路’”的报告。来自奥地利政府官员、国民议会议员、经济企业人士、媒体代表、智库等近200人出席并听取了讲演。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出席两场报告会并均做了致辞。
陈雨露副行长就当前我国金融工作形势和任务做了报告。他指出,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一定要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密切跟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金融影响,深入理解宏观金融管理领域三个重大变化,扎实做好全局性战略性关键环节问题研究,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希望金融研究中心立足大局,加强合作,规范运行,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陈晓晨参加了多场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交流活动,与尼泊尔政府、政党、智库等各方人士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尼关系广泛交流。
4月25日-2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陈晓晨受邀赴聊城大学参加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及“学理探究与经世致用:太平洋岛国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工作坊,并就从全局角度看太平洋岛国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太平洋岛国研究与智库建设等问题做了发言。
2017年4月19-20日,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与科威特大学在贾比尔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中科共建“一带一路”研讨会。科威特宫廷事务大臣纳塞尔亲王、内阁事务国务大臣穆罕默德亲王、商工大臣拉乌丹、最高计划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哈立德、前商工大臣、计发事务国务大臣埃迈尼、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大使王镝、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吴思科等两国政界、商界、学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