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将带来立竿见影的市场负效应。未来几天,英镑将呈现快贬趋势——甚至会出现一九九二年英镑危机时的“黑色星期三”。按照索罗斯的估计,英镑将可能贬值百分之二十。脱欧对欧盟和亚太股市的影响,未来几天也将见分晓。美联储已经将英国脱欧视为影响加息的高风险因素,人民币汇率在连续数月的稳定后,也将面临贬值。
从美国来看,美国这个框架下的利润输入规模是非常非常大的,1971-2013,这个层面的输入占到美国GDP的22.7%,我理解这一点是美国美元作为国际体系的占优货币给美国经济体带来的好处。中国就是一个相反的逻辑,对外资产收益低、对外负债成本高,虽然是净债权国,但却是这个层面的净输出的。
关于亚投行,全球有不同看法。有国家认为是老秩序的挑战者或颠覆者——如美日从排斥到观望;有国家认为是全球经济治理秩序的有益补充——包括了涵盖欧洲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规律,高收入者的消费效应是递减的,低收入者则因消费能力有限而不可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只有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才能使居民消费成为促使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因此,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英国脱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老百姓没有从与欧盟结盟这个“改革”中真正有利益“获得感”。这才是扎根于英国民众心中深处的导火线。这给中国的警示就在于:必须保证让民众从历史和现行的改革中成为利益的实际,实在的“获得者”,不再仅仅是民义上的,统计数据上的“获得感”。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关键。
人民币汇率大幅走低,主要是因为英国脱欧公投引发市场担忧,造成在人民币汇率篮子里占一定权重的英镑、欧元等汇率走低,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产生影响。但是,英国脱欧其实也是双刃剑,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利好。
2016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多起企业债违约案例。截至5月9日,已有23只信用债违约,违约主体涉及央企、民企等,品种上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这也引发了银行信贷风险的传导,频频违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国目前的非金融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已从金融危机前的100%升至约280%;在国内“去产能”大背景下,债市违约问题频发,一方面引起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以及对信用风险会否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统性风险的讨论。
欧洲国家普遍较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内部制度缺陷和外部安全挑战等多重阻力,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也带来很大困扰。与此同时,世界上的战略竞争逐渐进化到更大规模的基于经济体量的竞争。现代化更依赖庞大的人口与市场规模。如果用大历史的眼光来预测,欧盟作为世界一极仍将是不可忽视的伙伴力量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恐难逃避走向相对衰弱的命运。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看来,夏季达沃斯这个平台之所以能够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而到了第十年,摆在中国面前的话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毛寿龙认为,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冲刺“第一梯队”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这一“不确定性”,是向着利好方面发展的。
全球结构面临重新调整,中国面临机遇。犹如英国早期的“均势外交”和“三环外交”,无论是退欧的英国,或者身心交瘁的欧盟,抑或其他国家,都需要在新结构中找到自己的新定位,这必定需要新结盟。而位处东方,体量相当,又相对置身事外的中国未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中国也应在自己的外交结盟战略上更清醒、更务实、更有弹性,为接下来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奠定扎实基础。
作为孤悬于欧洲大陆的岛屿国家,加之英国有“日不落帝国”的全球荣耀,英国无论在欧共体还是欧盟,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要发出不同的声音,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看上去似乎是英国不够自信,但也是严酷的政治现实所逼,现在的欧盟,德法两国是双核主导。
我们总把万科作为一个现代公司治理的典范来谈,然而,我们说的是“现代”,用的还是“古代”的思路。我们看的,还是其是否资产增值,是否攻城略地。但是,公司治理是否真的公开公正透明?公司发展真的对投资人有益吗?
比特币价格涨幅超过世界上其他现实的任何一种货币。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或者准确地说是电子加密货币,具有去中心化、点对点及自然信用等特点,甚至被追捧者认为是互联网的“金本位”。尽管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不被认可,但这并不影响比特币的投资热情。其暴涨的原因何在?从长期来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作为现实货币价值波动风险的对冲,比特币的发展值得关注。
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仅仅是这轮政治危机的开始。公投结果显示英国退欧,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正式脱离欧盟。按照《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这只是意味着英国可以与欧盟就脱离欧盟展开谈判。但直到第五十规定对英国正式生效之前,英国是不能正式脱离欧盟的。
美联储按兵不动,不是美联储刻意玩货币政策权术,而是市场的不景气。对美国市场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美联储不敢轻易加息的关键要素。虽然美国就业率依然维持较高水平,但是,非农数据堪忧——5月份非就业人口仅增长3.8万,远不及预期的16万,使美联储加息预期变成不可能。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持续重构,全球银行业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西欧、美国、亚太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其中,新兴市场尤其是亚太地区正日渐成为全球银行业的重要力量。中国银行业正在以“J"型形态蓄势起飞,2015年工建中农四大行已经全部跻身全球10大银行。
对于英国脱离欧盟,卞永祖认为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是基於大环境的经济动能依然弱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并没有从中恢复过来,也没有实现人们的预期。另外,近年来,全球各种危机不断发生,比如中东国家的混乱,欧洲发生的难民潮,南美洲出现的经济危机等,从全球的角度看,全球分化有加剧的趋势。还有就是英国社会不平等在加剧,因此普通人要求改变的心理也更加强烈。
“零工经济”的工作模式曾被认为将在互联网推动下普及,但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沟通方式,只是让那些原本就适合于“自雇”的就业领域实现了去组织化。在整个知识工作领域中,“零工经济”没能如想象中迅速普及。从信息沟通角度看,现在所有知识工作者实际上已不需要上班打卡,但松散的组织方式和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没有成为主流,而且在看得见的未来也很难彻底改变。
我们还可以预期欧盟和英国要谈判新的双边关系,或通过互让实现英国再入欧盟。而那时,欧盟方面起码必须承认中英的特殊关系。战后,英国给接班的美利坚做了七十余年顾问,这就是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复兴的中国也需要英国。近年,比如在亚投行(AllB)等重大外交项目上,英国力挺中国。中英特殊关系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需要!
这次公投是英国国民经过长时间的权衡和取舍才做出的最终决定,外界应该相信英国人的理性,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何茂春同时指出,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真正脱离欧盟尚有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程序性的处理,倘若公投结果对英国的就业、民生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产生了严重负面效果的话,英国仍然有在数年之后再次公投回到欧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