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大幅走低,主要是因为英国脱欧公投引发市场担忧,造成在人民币汇率篮子里占一定权重的英镑、欧元等汇率走低,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产生影响。但是,英国脱欧其实也是双刃剑,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利好。
2016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多起企业债违约案例。截至5月9日,已有23只信用债违约,违约主体涉及央企、民企等,品种上包括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这也引发了银行信贷风险的传导,频频违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国目前的非金融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已从金融危机前的100%升至约280%;在国内“去产能”大背景下,债市违约问题频发,一方面引起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以及对信用风险会否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统性风险的讨论。
欧洲国家普遍较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内部制度缺陷和外部安全挑战等多重阻力,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也带来很大困扰。与此同时,世界上的战略竞争逐渐进化到更大规模的基于经济体量的竞争。现代化更依赖庞大的人口与市场规模。如果用大历史的眼光来预测,欧盟作为世界一极仍将是不可忽视的伙伴力量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恐难逃避走向相对衰弱的命运。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看来,夏季达沃斯这个平台之所以能够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中国自身的发展。而到了第十年,摆在中国面前的话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毛寿龙认为,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冲刺“第一梯队”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这一“不确定性”,是向着利好方面发展的。
全球结构面临重新调整,中国面临机遇。犹如英国早期的“均势外交”和“三环外交”,无论是退欧的英国,或者身心交瘁的欧盟,抑或其他国家,都需要在新结构中找到自己的新定位,这必定需要新结盟。而位处东方,体量相当,又相对置身事外的中国未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中国也应在自己的外交结盟战略上更清醒、更务实、更有弹性,为接下来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的奠定扎实基础。
作为孤悬于欧洲大陆的岛屿国家,加之英国有“日不落帝国”的全球荣耀,英国无论在欧共体还是欧盟,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要发出不同的声音,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看上去似乎是英国不够自信,但也是严酷的政治现实所逼,现在的欧盟,德法两国是双核主导。
我们总把万科作为一个现代公司治理的典范来谈,然而,我们说的是“现代”,用的还是“古代”的思路。我们看的,还是其是否资产增值,是否攻城略地。但是,公司治理是否真的公开公正透明?公司发展真的对投资人有益吗?
比特币价格涨幅超过世界上其他现实的任何一种货币。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或者准确地说是电子加密货币,具有去中心化、点对点及自然信用等特点,甚至被追捧者认为是互联网的“金本位”。尽管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不被认可,但这并不影响比特币的投资热情。其暴涨的原因何在?从长期来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作为现实货币价值波动风险的对冲,比特币的发展值得关注。
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辞职,仅仅是这轮政治危机的开始。公投结果显示英国退欧,并不意味着英国已经正式脱离欧盟。按照《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这只是意味着英国可以与欧盟就脱离欧盟展开谈判。但直到第五十规定对英国正式生效之前,英国是不能正式脱离欧盟的。
美联储按兵不动,不是美联储刻意玩货币政策权术,而是市场的不景气。对美国市场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美联储不敢轻易加息的关键要素。虽然美国就业率依然维持较高水平,但是,非农数据堪忧——5月份非就业人口仅增长3.8万,远不及预期的16万,使美联储加息预期变成不可能。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持续重构,全球银行业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西欧、美国、亚太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其中,新兴市场尤其是亚太地区正日渐成为全球银行业的重要力量。中国银行业正在以“J"型形态蓄势起飞,2015年工建中农四大行已经全部跻身全球10大银行。
对于英国脱离欧盟,卞永祖认为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是基於大环境的经济动能依然弱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并没有从中恢复过来,也没有实现人们的预期。另外,近年来,全球各种危机不断发生,比如中东国家的混乱,欧洲发生的难民潮,南美洲出现的经济危机等,从全球的角度看,全球分化有加剧的趋势。还有就是英国社会不平等在加剧,因此普通人要求改变的心理也更加强烈。
“零工经济”的工作模式曾被认为将在互联网推动下普及,但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沟通方式,只是让那些原本就适合于“自雇”的就业领域实现了去组织化。在整个知识工作领域中,“零工经济”没能如想象中迅速普及。从信息沟通角度看,现在所有知识工作者实际上已不需要上班打卡,但松散的组织方式和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没有成为主流,而且在看得见的未来也很难彻底改变。
我们还可以预期欧盟和英国要谈判新的双边关系,或通过互让实现英国再入欧盟。而那时,欧盟方面起码必须承认中英的特殊关系。战后,英国给接班的美利坚做了七十余年顾问,这就是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复兴的中国也需要英国。近年,比如在亚投行(AllB)等重大外交项目上,英国力挺中国。中英特殊关系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需要!
这次公投是英国国民经过长时间的权衡和取舍才做出的最终决定,外界应该相信英国人的理性,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何茂春同时指出,从公投结果出炉到英国真正脱离欧盟尚有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程序性的处理,倘若公投结果对英国的就业、民生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产生了严重负面效果的话,英国仍然有在数年之后再次公投回到欧盟的可能性。
科技和创新是建立个人和集体财富的强大动力,创新力是无法模压的,必须通过长期文化、机制、法制的积淀,才可期待创新能力和创新信心,成为打造自主、公平、快乐和丰盛未来的核心动力。随着海外留学人员的大量回国,以及人才引进对象从主要以留学生为主向全球招纳人才的转变,风险发生几率势必增加。
很多英国人都投票“脱欧”,老年人占比不少,其实未必真正清楚“脱欧”的影响。有可能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及程序上的问题而导致最后不能成功“脱欧”,而且本来公投结果也比较接近。公投或许可能成为英国与欧盟谈判的筹码,研究机构需要考虑到这样的可能性。
本周全球市场再度跟随英国退欧预期的变化而剧烈震荡。尽管此前多方分析表明留欧对英国经济更加有利,但公投结果表明精英阶层低估了金融危机后普通民众的反全球化情绪。毫无疑问,英国退欧事件将在长期对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和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都有紧张的目光紧盯英国。公投前的最新民意显示,ComRes显示赞成留欧的比例以48%领先于退欧的42%(原先为45:45持平);而YouGov的民调结果显示为留欧以51%对上退欧的49%(原先退欧以44%的比例领先于留欧的42%)。这次公投,似乎正在重演1975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位时公投脱欧(当时叫欧共体)的"虚惊"游戏。
民主本是人类政治文明成就,如今却成了好像任人玩弄的游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欧洲不断上演"公投"游戏证明民主也在遭遇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绑架,越来越呈现出负面效应,它也因遭遇全球化负面冲击而变得缺乏制度韧性。曾几何时,制度竞争谁比谁好、谁更有效,现在则是比韧性、比改革力,这真乃时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