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吴晓球:G20不仅是“救火者”应致力长期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吴晓球:G20不仅是“救火者”应致力长期发展

发布时间:2016-07-29 作者: 人大重阳 

吴晓球指出,不能简单把G20理解为“救火者”,“救火”的时候重要,“不救火”就不重要,实际上“不救火”的时更重要。因为需要协调全球政策,寻找全球经济的前景和动力。虽然早期是在寻找应对危机的机制,而现在正在寻找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和机制。同时,过去更多在协调周期性、短期的政策,现在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长期、包容、可持续增长的政策。

  本文刊于7月29日人民网。


  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29日在京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不能简单把G20理解为短期政策协调的“救火者”,应构建一个长期、包容、可持续增长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主旨演讲


  吴晓球表示,G20在2008年升格为领导人会议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初几年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领导人会议以后,部长级会议做出重要贡献。八年来,G20内部结构上发生一些重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G20的作用下降。实际上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下一轮经济长周期增长的动力在哪里也不确定,而且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还未消除。


  吴晓球指出,不能简单把G20理解为“救火者”,“救火”的时候重要,“不救火”就不重要,实际上“不救火”的时更重要。因为需要协调全球政策,寻找全球经济的前景和动力。虽然早期是在寻找应对危机的机制,而现在正在寻找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效动力和机制。同时,过去更多在协调周期性、短期的政策,现在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长期、包容、可持续增长的政策。


  第一,要构建一个新型全球关系,经济、贸易和金融至关重要。首先要了解或研究全球经济未来趋势,以及全球金融可能蕴含的内在风险,对此趋势和现实要心中有数。


  全球经济长周期增长的动力在哪里?科学技术的变革和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是全球贸易规则和经济规则的核心。金融蕴含潜在风险,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已过去8年,但2008年很多国家采取纯粹的货币主义态度刺激经济增长,为全球的金融市场埋下危机伏笔。


  第二,构建新型全球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也是经济最有潜力的国家,它对构建新型全球关系的贡献,主要看改革。


  中国正在推行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结构改革,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和市场化理念推动供给存量的改革。另外,中国金融改革在最近几年已经提速,主要包括推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金融结构的证券化改革,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吴晓球:


  各位贵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荣幸在这里发表主题演讲。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贵宾、朋友、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的重阳金融研究院和我国其他两家著名的智库一起作为这次G20全球智库峰会的主办单位。人民大学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声望,这里我就不做宣传了。大家有时候只知道北大、清华,实际上人大还是很聪明的。我们做人文社科基础领域的重大研究,整个人民大学的教授都是智库,他们都在关心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因为我们的学科特点就是这样。当然我们的重阳金融研究院又是这里的佼佼者,所以,我代表重阳金融研究院、代表人民大学祝贺此次T20会议胜利召开。


  我的同事给我写了一篇很好的发言稿。我看了一下,再照着那个发言稿念好像有点时过境迁了,因为上午的会议快结束了。我向赵白鸽部长学习,适当的脱离稿子谈点个人的想法。因为之前我更多是一位讲者,很少致欢迎词,今天让我来致欢迎词,角色转换还是挺难的,我还是讲讲自己的看法。


  G20在2008年升格为领导人会议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初的几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做了频繁的磋商。当然现在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8年。8年来,G20内部结构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G20的作用下降。实际上全球经济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下一轮经济长周期成长的动力在哪里也是不确定的,而且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应该说没有消除。


  G20,无论是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还是我们的T20会议,我认为都显得日益重要。我们不能简单把G20理解为“救火者”,救火的时候重要,不救火就不重要,实际上不救火的时候更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日益协调全球的政策,要寻找全球经济的前景和动力。实际上各国领导人看得比我们远,他们在一起探讨更能够把握人类的未来和全球的未来。虽然我们早期是在寻找应对危机的机制,事实上现在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效的动力和机制,我们需要思考它在哪里。同时,过去我们更多地协调周期性的、短期的政策,实际上现在我们在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长期、包容、可持续增长的长期政策,我认为这些功能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对于此次T20,20国集团智库峰会所确定的主题深表赞同,即如何构建新型全球关系,这的确需要我们思考。虽然我们已经没有全球性金融危机,但在这个时候,我们恰恰要思考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如何构建一种新的全球关系。当然新型全球关系的内涵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泛,但经济、贸易和金融始终是构建新型全球关系的重点,虽然安全等方面也非常重要,但经济、贸易、金融方面的新型全球关系,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着这样一种想法,我发表两点看法。


  第一,既然要构建一个新型全球关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经济、贸易和金融。我们首先要了解或研究全球经济未来的趋势,以及全球金融可能蕴含的内在风险,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把握和思考的,否则我们说构建一种全新的全球关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对此趋势和现实要心中有数。


  我个人认为全球的经济、金融和贸易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关注。


  一、全球经济长周期增长的动力在哪里?我们说过去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周期的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社会,它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变革,推动了全球经济长达二十年的一个长周期的增长,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的增长。下一轮全球经济长周期增长动力在哪里?显然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自于技术的变革,来自于产业的革命,没有产业革命就不会有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那么产业革命在哪里?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或者是其他的领域,包括生命科学等等。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总会有一个会有重大的突破,会带领全球经济、金融到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我确信有这样一个引擎将会出现。所以,科学技术的变革和进步,我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当然现在世界各国相当多的国家都着眼短期,他们过多应用了货币政策,用总量刺激的政策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他们不推进结构性的变革,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忧虑。


  二、全球的贸易市场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种趋势。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的思想根源来自于各种形态、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会把各国的大门都关起来,我认为这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贸易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是全球贸易规则和经济规则的核心,虽然对经济全球化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分歧,但是贸易的自由化和投资的便利化,我认为没有什么歧义。如果各国的规则都制定一些阻碍要素有效自由流动的规则,我不相信全球经济会有未来。所以,需要我们站在全球视野来看待这些问题。


  三、金融所蕴含的潜在风险。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了8年,但2008年很多国家采取了纯粹的货币主义态度刺激经济增长,应该说这为全球的金融市场埋下了危机的伏笔。虽然我不能明确下一轮金融危机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何时会来临,但如果沿着这样一条纯粹货币的道路走下去,我想全球的金融危机也许会重来。


  第二,既然是构建新型全球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也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潜力的国家,它对构建新型全球关系能够做什么样的贡献,这就要看我国所做的改革。我也说几点看法。


  一、大家熟知的,我们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改革,这是它的核心。我认为全球经济都面临着结构性的改革,总量刺激的时代应该慢慢地过去。我们侧重于结构性改革的供给侧改革,它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和市场化的理念来推动我们的供给存量的改革,我们供给存量里有大量的无效供给,它损害了我们的环境、降低了我们的资源效率、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需要对供给存量方进行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将用市场化的机制、市场化的理念推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改革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任何一个存量改革都比增量改革要难得多,但我确信,我们可以完成这样一次改革,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难的一次改革,我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当然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我们的速度,我们可以牺牲一些速度,我们可以降低一些速度,也必须推进结构性的改革。2008年,中国采取了总量刺激的政策,对当时全球走出危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我们今天将不会单纯采取这样的政策,我们会采取结构性的政策,我们要把自己的经济基础做得更扎实。我想这将会对全球经济有所贡献。


  二、中国的金融改革。中国金融改革在最近几年已经提速,中国的金融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其核心是降低进入金融体系的门槛,改变一种身份,要让非国有资本可以参与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设立、改组、并购之中来。同时要发展其他业态的金融,包括互联网金融。同时,要推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这就是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是推进中国金融结构的证券化的改革,中国金融结构中非证券的金融资产的比重太大,这会引发风险,它对提升中国金融的竞争力有害,所以我们要推动金融资产存量部分的证券化的改革,同时发展我们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这是我们要着力推行的,这一难度也非常大。这涉及到观念的问题。


  三是我们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其核心要义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有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还有把中国的深沪两个交易所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说我们在上述的供给侧改革和三个领域的金融改革中,能够顺利推进,我想这就是中国对构建全球新的关系所做的贡献,而且对于改变全球的货币体系,同时为全球提供一种有效的资产,我想会提供更有益的一个选择。中国的未来将会对构建全球新型关系做出突出的贡献。


  再次预祝此次会议顺利成功,谢谢大家。(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