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11 作者: 陈晓晨
中国应当对美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外交,尤其是推动双方核心智库和战略精英之间的交流,在不同场合阐述中国维护南海和平、促进亚太合作的安全观,避免在奥巴马政府最后时期出现中美对抗,促使美国战略精英以长远眼光重新审视“亚太再平衡”,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打下基础。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苏越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生。本文刊于7月8日中国网。
近期,为配合所谓的“南海仲裁庭”公布仲裁结果,美军“约翰·斯坦尼斯”、“罗纳德·里根”号航母和其他舰只在菲律宾海组成双航母编队,准备进行作战演习。尽管演习地点并不在南海,而是在菲律宾东侧海域,但是与南海仍然较为临近,不免让人产生联想。这说明,即便奥巴马离任在即,“亚太再平衡”仍是重头戏。
进入新世纪,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当之无愧的新引擎。与此同时,美国却陷入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泥淖。2009年以来,美国为维持霸权地位,推行“重返亚洲”(后改称“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减少对中东投入的同时,采取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手段强势参与乃至干预东亚(含东南亚)事务,以达到分享亚太增长红利、主导亚太政治的战略目标。
然而,笔者认为,这个战略背后,体现的是排他性、封闭性以及有特定保护性的安全观。具体表现为:强化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强化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同盟体系;建立“高门槛”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简言之,就是化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为美国主导的亚太军事、政治、经贸网络。它没有立足于亚洲的现实,但却是亚太部分地区、特别是当前南海地区紧张局面之源。
从美国提出“重返亚洲”到“亚太再平衡”再到如今的“亚洲安全网络”,美国不断强化亚太地区的存在,包括越来越深地介入南海问题。此次七国集团(G7)峰会将触角伸向南海问题,美国解除对越南的武器禁运,派军舰到南海海域航行,为菲律宾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撑腰等等,都是为了强化美国在南海的存在。
从2014年开始,特别是从2015年以来,美国在南海的角色从幕后逐步走到了台前。美国已经意识到,继续躲在幕后靠东南亚国家来制衡中国是不现实的。美国“重返亚太”似乎正在进入“塑造亚太”的新阶段,目的是掌握亚太事务的主导权。
不过,奥巴马政府的最后几个月,美国强推“亚太再平衡”战略,必然要面对两大瓶颈,即道义瓶颈和财政瓶颈。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是在美日等国的支持下推进的。然而,美国自己并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却指望着以《公约》的权威压中国,这样的双重标准饱受质疑。“南海仲裁案”无视南海问题的基本事实,以“法治”之名违背国际法精神,已经影响到了南海的和平稳定。这是美国面临的道义瓶颈。
此外,美国还面临财政瓶颈,特别是来自国内的反对。美国为了谋取亚洲事务主导权,不断增加在亚太的军事投入。然而,美国国内经济仍难逃低迷,财政赤字仍然高企,债务不断上升,美国对外战略的能力与意愿之间树起一道鸿沟。更关键的是,美国民众对长期以来频繁的海外军事行动与外交干预已经厌烦了。一个表象就是,在如火如荼的美国总统竞选中,主张减少海外战略存在的候选人,如特朗普、桑德斯等,受到了热烈追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美国民众对继续扮演“世界警察”角色投出“反对票”。
把战略重心放在经济重心之所在——亚太地区,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美国对这个战略的理解,以及实施这个战略的手段,都带有明显的冷战对抗色彩,这加剧了亚太地区尤其是南海的紧张局势。其实,美国若真的想如其高层所说,是为了“分享亚太增长的红利”,那么完全可以把中美合作当作“合作版亚太再平衡”的基石,与中国一道推进更为均衡包容的亚太自贸区(FTAAP)。如果美国不重新调整“亚太再平衡”的内涵与外延,就走不出霸权的困局。
最近一段时期,在美国大选的背景下,既是高度敏感的时期,也是美国重新调整政策的一个时机。在此情势下,中国应当对美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外交,尤其是推动双方核心智库和战略精英之间的交流,在不同场合阐述中国维护南海和平、促进亚太合作的安全观,避免在奥巴马政府最后时期出现中美对抗,促使美国战略精英以长远眼光重新审视“亚太再平衡”,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打下基础。(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