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
把来自于国际关系中的竞争和必要的合作、团结结合在一起,并不容易,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呢?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竞争关系中,让各方展现出最佳、最好的一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植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贵”“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根植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的,对和平,对发展这样一种追求。
10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果不断充实,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愈发增强,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勇气和力量。
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两者紧密相联系的,并能够在新的动荡变革期回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同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如何理解这个文明新形态?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4月4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出席并致辞。
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年来,中国主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在研讨会上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相互尊重、共同安全。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华春莹指出,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轮廓和样貌正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携手发展,共同繁荣,各国人民都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权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传统的民族国家概念,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4月4日,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发言中如是说。
报告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公义、兼济天下、和合大同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推动中国从区域性的新兴经济体升级为和平发展、改革国际体系的全球强国,并夯实国际主义观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福祉。
图尔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和平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乌克兰危机上如果拒绝中国提供的善意和全面的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概念性框架是不明智的。
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既为观察世界提供了科学完备的世界观,也为建设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来,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响应,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来,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响应,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外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在新时代新征程携手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