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7 作者: 人大重阳
4月4日上午,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4月4日上午,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出席并致辞。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等多国政要、知名专家参会共同探讨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携手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论坛现场
现场百余人参会,央视新闻频道及亚非中心(日本、巴基斯坦、泰米尔语部)、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日报、人民政协报、《前线》杂志社、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三沙卫视、深圳卫视、湖北卫视、、澎湃新闻、封面新闻、香港紫荆杂志、联合早报等30余家中外媒体报道本次会议,全网浏览量超1000万。
媒体报道情况
4月5日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在黄金时间报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命运新形态的创造”研讨会,并详细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专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做开场致辞。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担当与作为,为全人类应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张东刚
10年来,中国以务实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路径更加清晰,国际认同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的旗帜,成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确定性力量的源泉。
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要更加深刻领悟这一重要理念的丰富科学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自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能量。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随后进行致辞。她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携手发展、共同繁荣;就是各国要相互尊重、共同安全;就是各国要文明互鉴、美美与共;就是各国要团结协作、共迎挑战。从十年前提出到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效果持续显现,正从理念转化成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郁郁葱葱的“大树”。今天的地球村,变革和动荡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团结和分裂两种取向相互激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们渴望找到世界何去何从的答案。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既为观察世界提供了科学完备的世界观,也为建设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希望在座专家学者利用这次研讨会深入地交流探讨,为破解人类难题、共建美好世界贡献宝贵的思想和智慧。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 华春莹
致辞环节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主持。他表示,10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汇聚起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开辟了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光明前景,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为此,我们邀请多国专家学者共同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发展建言献策。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界充满不确定不稳定的大变局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旗帜,共同守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共同促进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共同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使世界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吴海龙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Danilo Türk)做特别演讲。他表示,如何应对当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共建共同的未来,习近平主席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框架,我们为此而感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非常完备的概念,不仅涉及各方面,也涉及三个非常重要的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三个不同的倡议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个特别的理念需要有特别的方式来实施。如何来实现、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取得进步,他向与会来宾分享了一些最新的进展。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倡议,它涵盖全世界所有的国家,表达了把我们的合作和发展推向更高的期望。
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已经取得了具体的、具有前景的进展。作为重要的整体性框架,它在朝向和平与安全的未来迈进,致力于让所有的参与者以善意聚集在一起,带来和平。
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一个非常大的议题,需要了解在不同社会中的多元化及其背景。我们需要耐心、严肃地重视让不同文明之间展开更加亲密的对话,进行更好的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叶康涛主持致辞环节。他表示,中国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了人类命运与共的中国答卷。转型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未来已被决定的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能够相互包容、竞争与合作,并共同建立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世界各国携手努力的共同愿景和前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将继续与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向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进发。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叶康涛
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王文发布了研究报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理念深化、实践演进及未来展望》。这是当前国内外智库首份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实践进展的智库报告。王文介绍道,报告以罗列图表方式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缘起、成形、发展、深化等历程展开梳理,用详实事例将中国十年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加以系统总结,批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被部分欧美政客、智库和媒体所误解、歪曲甚至抹黑的错误论调,并从长期视角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伟大征程与光明前景。报告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不同文明相处的新范式、是全球治理的新思路、是国际交往的新观念、是区域合作的新方案,更是中国智慧的新贡献。对于中国而言,继续坚持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等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定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样必将实现。
报告封面
在随后的主题演讲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10年”环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岳阳花,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政治参赞穆一乐(Irwansyah Mukhlis)先后发言。
李君如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回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必然要求,要求我们进一步把内政和外交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而且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结合起来。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马丁·雅克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在近些年崛起。中国占有全球1/5的人口,因此更加关注世界的发展也承担起了自己的大国责任。它采取了和西方国家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坚信发展是最关键的任务之一。
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 马丁·雅克
徐步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它贯穿了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着眼于人类的前途命运这样一种理念上的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徐步
岳阳花分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蕴含和实践价值。她认为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是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进力量;二是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三是筑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底层支撑;四是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智库担当。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 岳阳花
穆一乐认为,中印两国在多边、区域和双边关系中一直是紧密联系的伙伴,印尼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愿同中方一起致力于共同体建设。穆一乐介绍了中印共同体在过去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获得的经验,并表示印尼将继续坚定维护中国在中国-东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共同体,推动地区发展、稳定和安全。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政治参赞 穆一乐
主题演讲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应用经济学院教授林晨主持。
在主题演讲二“中国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环节,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H.E. Mr. Siyabonga C. Cwele),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马可(Marco Fernandes)先后发言。
谢胜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非洲传统乌班图概念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均有悠久历史,植根两国文明,强调和平、尊重、分享、团结,这些共同点也彰显出非洲大陆与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非中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过程中所展开的积极合作。谢胜文大使对人类文明提出了展望,并表示在全球挑战下将继续执行本国乌班图外交政策,支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
南非驻华大使 谢胜文
辛向阳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政治新文明。这体现在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一起,有效防止了政治被少数利益集团或政治精英所操弄。同时,实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有机统一,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融合在一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
吴志成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精神纽带,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共富为治理特征,以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合作伙伴为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世界现代化的新路径,当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吴志成
马可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促使其成为可能。过去二十年,在西方大国通过战争和政变在全球南方攫取利益时,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帮助全球南方缩小发展差距。华盛顿一直说中国是一个“威胁”,也许中国真的是一个“威胁”。不过是对以剥削为手段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威胁,是对忽略人民福祉的新自由主义世界体系的威胁。
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 马可
主题演讲二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清清主持。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做总结发言。他首先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肯定,其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过程,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积极意义和未来可能遇到的严峻挑战和战略机遇三个方面对本次研讨会做出了精彩的总结。他强调,从中国的古代提出“大同世界”这一构想,到十年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表明,人类走向大同的道路是极不平坦的,预示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将会提出许多需要认真研讨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他期待今后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领域,与专家学者们有更频繁的交流,更深入的研讨,更广泛的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秦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