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信息部致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多次参与新华社经济信息编辑部组织的重大专题调研,并作出突出贡献。在最近新华社经济信息部组织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系列调研中,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等多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新华社专访。
李克强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处于合理区间。城镇就业继续扩大,结构调整稳中有进,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势头良好,二季度经济发展状况比一季度有所改善。我国经济能有这样的表现,是地方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结果,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同时,要看到世界经济仍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也在凸显,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轻视经济的下行压力。
昨日习近平访问韩国,开创中国国家主席专程访问单个国家的外交记录。北京离首尔航程1个半小时,这种近距离与亲近感多少有点像分别在海淀、通州的两家业务往来越来越多的公司。一天,海淀这家公司的老板打电话到通州:姐们,下午有空吗?我过来坐坐。对方说好,于是哥们中午1点从海淀驱车,下午2点半到通州,然后喝喝茶,聊聊天,签签约,休息一晚,第二天赶回海淀。
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古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甚至北非各国往来的“大动脉”。从商品贸易到农产品种子的传播,从宗教文化的交流到科学技术相互学习,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沧海桑田,古丝绸之路的漫漫驼铃已经渐渐远去。
6月27日—6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俄、中亚五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学者,这场名为“12国智库论坛”的讨论话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尽管各国都制定了战略,如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一体化”,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跨欧亚运输计划”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追求互利共赢、民心相通、经济融合,将是共同的价值与目标。
在昨日(7月2日)中国央行的新闻记者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建伟称,香港应该珍惜目前在人民币跨境业务上的优势,目前香港占有53%的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份额,这块蛋糕在不断成长,香港吃不吃看自己。央行表示,下一步将同香港监管局积极研究调整香港市民人民币2万元兑换上限。但央行未确定日程表,称最关键是好好研究调整时机。
6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研究报告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预计可在2049年初步建成。这份报告是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2国智库论坛”上发布的,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中国智库首份关于丝路经济带的研究报告。
证监会7月1日公布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2013年)》。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在暂停13个月后,证监会于2013年11月重启新股发行上市工作,恢复了资本市场基础功能,保持了市场平稳运行,并为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做了准备和铺垫。
截止目前,已有1000多家(次)媒体报道了人大重阳举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2国智库论坛。新华社、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均在首页显著位置刊登论坛相关消息,其中人民网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国内中财办、外交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新疆自治区、甘肃、云南等单位,国际上美国、印度、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国驻华使馆均派代表听会。俄罗斯杜马议员助理、中亚五国及阿富汗总统办公厅代表也出席了论坛。今天先为您奉上部分视频报道。
27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十二国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在论坛上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涉及两个角度既要要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还应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能超过古代的成就。
27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十二国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在开幕式上表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以及在上合组织领导下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类似项目的合作,这有利于最大化地集中资金与资源,推动中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并防范非区域势力的政治干扰。
中国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定会带动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日显重要,向欧亚腹地开放的战略必然会伴随着中国西部的大发展。一百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专家麦金利曾经预言,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腹地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代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力求走出传统国际政治窠臼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与欧亚更为广阔的区域联合起来,共同繁荣的战略预言。所以,我们期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给中国和欧亚大陆带来更大的繁荣,为世界人民造福。
27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十二国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马赫迪·萨法里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丝绸之路可以看成是一条多样化的经济贸易路线,则这条路线或许可以逐渐繁荣,并建立起一个新经济区。以下是马赫迪·萨法里的发言实录。
人民网北京6月28日电(周素雅 谭翀)6月27-2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40多名智库学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的诸多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与闭门研讨。塔吉克斯坦经贸部经济学研究所宏观经济系主任科加曼马德?乌马罗夫表示,区域一体化本身并非一定合理,欧洲一体化的危机间接证明了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脆弱,要警惕欧盟危机破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27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十二国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在论坛上表示,巨大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
【环球网综合报道】6月27-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首次“丝绸之路经济带”12国智库论坛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12国的智库代表出席了这场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重大研讨会。12国40多名智库学者开了一天的闭门会,会议谢绝普通记者的进入,但记者仍然从会议论文集中看到一些精彩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27日在北京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近30亿人口,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陈雨露是在27日开幕的“丝绸之路经济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作如上表述的。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是中国召开的首次12国智库“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课题组发布了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智库研究报告。报告中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出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在2049年初步建成。
27日,“丝绸之路经济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在京正式开幕。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40多名智库学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的诸多议题进行坦诚交流与闭门研讨。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致开幕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伊朗驻华大使马赫迪·萨法里等四人随后发表了主旨演讲。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
“稳增长、新型城镇化、简政放权、定向降准、打破“玻璃门”……热词迭出,折射出今年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中央政府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出现了诸多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