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中国产经新闻报道12国智库在京探讨“新丝路”未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中国产经新闻报道12国智库在京探讨“新丝路”未来

发布时间:2014-07-03 作者:  

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古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甚至北非各国往来的“大动脉”。从商品贸易到农产品种子的传播,从宗教文化的交流到科学技术相互学习,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沧海桑田,古丝绸之路的漫漫驼铃已经渐渐远去。

                        

中国产经新闻第2版报道:12国智库在京探讨“新丝路”未来


      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古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国与中亚、中东、欧洲甚至北非各国往来的“大动脉”。从商品贸易到农产品种子的传播,从宗教文化的交流到科学技术相互学习,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沧海桑田,古丝绸之路的漫漫驼铃已经渐渐远去。而近代以来,随着铁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欧亚大陆各国经济交往的需要,沿途诸国再次将发展的视野凝聚在这条历史久远的经济带上。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契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的发展诉求,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今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名为《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


  6月27至28日,为了共话发展,来自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40多名智库学者齐聚北京,就“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展开研讨。


  各国丝路之“争”


  2011年7月,美国提出构筑以阿富汗为枢纽,将南亚、中亚与西亚连接起来,以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而事实上,这个计划一直处于筹备之中。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的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认为,由于原有的“大中亚”项目实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美国期望借此建立在中亚和南亚新区域主导地位的努力并未实现。因此美国转而实施“新丝绸之路”项目的目标并不那么雄心勃勃。


  就此计划,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失败的,理由有三:第一是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太局限于阿富汗,而忽视了俄罗斯、伊朗、中国等区域内主要大国的作用,排斥了区域内主要大国的利益;第二是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太局限于经济安全和其所谓的民族价值观,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第一需要的应该是经济发展,而不是设立军事基地,也不是推动所谓的民族价值观;第三是美国的“新丝绸之路”太局限于本国的利益,其真正目的不是为丝绸之路区域内的国家谋福利,而是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相较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加开放、更加互惠、更加相互尊重。


  阿富汗外交部经济合作部总干事瓦赫杜拉·瓦希则认为,不管是土耳其发起的“中东走廊”,还是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土耳其参与的“丝风计划”,亦或者是美国提倡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这些并不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互排斥。相反,若能通力合作,他们可以相互增强,同时发挥“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支持以私有经济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并促进欧亚大陆乃至更广范围的经济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挑战


  虽然有着美好的愿景,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目前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阻碍,包括区域内多种合作框架间的不协调,以及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等,类似挑拨式、误读式的国际舆论与氛围也不时出现。


  另一方面,中亚启动国家转型20多年来,虽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如各国均处于内陆地区,缺乏入海口,有的国家安全形势严峻,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对此,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则表示出更多的忧虑。


  杨恕认为,中国西北地域广袤,人口平均密度低。从兰州往西,先是经过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个绿洲带,人口比较少,然后新疆沿途基本是荒漠。加上经济欠缺发展,这种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使得形成城市带存在难度。另一方面,中亚5个国家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0万,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个人, 铁路经过这一段,大段是荒漠地区,同样难以形成城市经济带。


  其他困难,杨恕归结为轨距统一问题和北极通道。他指出,第二亚欧大陆桥干线约一万公里,接通过程中,中国、中亚、俄罗斯等铁路轨距统一面临困难。中西货运都要在沿途的换车厂频繁换车轴、车轮,并且费时费力。目前这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而北极通道的开通,对第二亚欧大陆桥存在负面影响。北极通道虽然是季节性通道,但在运输时间和经济成本上依然比第二大陆桥具有优势。


  尽管困难比较多,杨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然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现在的关键是要加强对新疆等西北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提高该地区的经济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就新疆具体建设方面,他提出了几个可能实施的项目,如中巴铁路线、中巴之间石油管线以及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矿产合作等。杨恕还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短期内不太可能有大发展,然而是个可期待的目标,至少要制定一个30 年的规划,分期来做。


  针对目前的现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给出了一份历时35年的时间表,将经济带建设划分为“三步走”战略。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战略动员期;从2016年到2021年为战略规划期;从2021年到2049年为战略实施期。


  智库建言


  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各国智库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在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上具有独创性,如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和友好往来;推动区域协调包括商品交易、税收等更具体的法律法规;提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更好的交通联结;促进货币流通,在金融领域达成更多合作等。


  哈萨克斯坦管理经济战略研究院的法学院教授詹尼斯·坎巴耶夫也给出了较为中肯的意见,他指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加强上合组织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成功取决于上合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个国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组织,另外有5个观察员国:蒙古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能否转型,从以安全为主要目的,转向同时追求深层次和全面的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可以在各领域加强务实合作、增加对话、增进互信、把合作议程从主要面向安全性问题扩展到包含深度和广度的经济合作。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也表态称,中国是俄罗斯重要的区域合作伙伴,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下,中国和俄罗斯一道促进中亚地区的问题解决:与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斗争,支持当地世俗制度,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课题组也提出要倡导丝路精神,寻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多元文明之间的新共识。在文明宽容基础上取长补短、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互鉴;在国情互谅基础上分享理政经验、发展智慧,尊重道路选择;在贸易畅通基础上追求共同发展、成果共享,坚持合作共赢。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为发挥各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中国沿途各省曾纷纷做出积极表态,其中陕西省提出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快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宁夏则提出将宁夏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江苏省也表态称,要抓住用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机遇。福建也称要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


  然而,针对全国各地的做法,有专家表示了警惕,认为地方政府竞相主张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应的区域战略,虽然构成了充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国内基础,却呈现出争抢项目的不良趋势,一旦形成无序的内部竞争,肯定不能实现地方政府想借力中央政府的国际战略以及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讲,各省市区需要与中央政府战略步骤保持一致。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


  就我国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际战略格局的角度来看更是意义重大,前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中国打开西部的大门在广袤的欧亚大陆发掘自己的战略空间,既是中国与中西亚地区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因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实质上是为中国确定了一个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的战略方向,把这一战略方向发展好,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则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地理范围而言比世界上正在推动的几个跨大洋跨大洲的自由贸易区框架要小,但是从合作潜力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人口近30亿,像一条金线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自信、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和富有国力的国家串联起来。巨大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助理、公正俄罗斯党主席国际顾问鲍里斯·古斯列多夫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改革和谐延伸的表现,是就沿线各国经济合作提出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提议;该项目可使亚洲所有次区域得到联合,最终提升欧亚各国经济与安全合作的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会发展沿线国家交通运输、促进相互贸易、确保资金顺畅流通、增进民间交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来源:产经新闻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相关报道

 

  人民网专题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

  中国新闻网:人大校长:丝绸之路经济带涉30亿人 将成世界新重心

  中国网:12国智库在京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

  环球网:12国智库在京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

  新华网:12国专家在京探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

  搜狐网:12国专家在京探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

  网易新闻:12国智库在京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

  凤凰网:12国专家在京探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

  财经网:12国智库在京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

  中国新闻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网易:中国首份智库丝路报告:丝路经济带可在35年内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凤凰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环球网:中国首份智库丝路报告:丝路可在35年内初步建成

  21CN新闻: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和讯网: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海外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时报:丝绸之路建设需凝聚各国理念共识

      新疆都市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新经济大动脉

      中国产经新闻:12国智库在京探讨“新丝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