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6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俄、中亚五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学者,这场名为“12国智库论坛”的讨论话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尽管各国都制定了战略,如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一体化”,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跨欧亚运输计划”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追求互利共赢、民心相通、经济融合,将是共同的价值与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整版报道12国智库论坛
丝绸之路支撑亚欧大陆经济融合
6月27日—6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俄、中亚五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美国等国的学者,这场名为“12国智库论坛”的讨论话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
尽管各国都制定了战略,如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一体化”,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跨欧亚运输计划”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世界各国追求互利共赢、民心相通、经济融合,将是共同的价值与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包括中亚、中东,甚至中东欧国家对复兴丝绸之路都持欢迎态度,但同时有很多疑惑。各方共识是,为了更好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各国不能再“貌合神离”,主要国家应摒弃大国之间势力争夺的战场,转而追求长远的共同利益。
大国博弈将在中亚,俄罗斯“雾里看花”?
“21世纪全球大国博弈将发生在中亚,或多或少会呈现各国寻求利益的博弈态势。因为中亚和里海地区丰富的能源储备,各国对其高度关注。”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教授的发言一语中的。
“最佳方案是在双边和多边关系基础上与俄、中、美、欧盟和国际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对话与合作机制。中亚国家须与利益各不相同的大国和组织保持紧密的双边关系,特别是在安全、经济、交通项目上的合作至关重要。拥有经济和政治改革经验的中、印、韩、日等国将对中亚国家发展产生影响。”拉希莫夫说。
“普京总统今年5月在联合声明中提到,中国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性。”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俄罗斯的官方计划,俄使用的是“欧亚经济一体化”。甚至后苏联国家还计划建立欧亚联盟。丝绸之路构想一般被看作是促进中亚经济发展的机会,可促进当地的稳定。最终可以为加强欧洲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创造机会。
四大联盟逐鹿中亚,亚洲整合丝绸之路计划?
俄罗斯塔吉克(斯拉夫)大学古萨勒·玛耶蒂诺娃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中亚地区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强的挑战,四大国家联盟正在逐鹿中亚。分别是:涵盖美国、欧盟、以色列的西方联盟;包含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世界;拥有中、日、韩的亚太地区国家;结合了俄罗斯和独联体新兴国家的后苏联国家。
在她看来,“四大国家联盟都在一定的战略取向下支持中亚国家一体化项目。在经济方面,需要集聚阿富汗邻国的全部资源建设共同的中亚市场。中国以及欧亚国家有必要在冲突发生时进行积极的相互扶持,加强政治、经济、军事、人道领域的密切合作。如果举措能够实现,将在21世纪促进中亚国家实现现代化。”
阿富汗外交部经济合作部总干事瓦赫杜拉·瓦希则表示,丝绸之路指的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沟通欧亚之间人文、商品、服务、文化、思想交流的错综复杂的商业路线网。各国政治最高层面也发起多个丝绸之路计划,如以中国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土耳其发起的中东走廊计划,由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土耳其参与的丝风计划等。
伊朗驻华大使马赫迪·萨法里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从中国的西部开始,穿越中亚国家,到达伊朗。从伊朗开始可向三个方向继续延伸:向南覆盖波斯湾国家并穿过公海到达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地区;向西通过伊拉克和叙利亚到达地中海,进而延伸到地中海周边和欧洲疆域;向东穿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次大陆国家。
上合组织扩展经济合作,与亚太密切符合长远利益?
“促进繁荣正是上合组织的核心要义,其实上合成员国可以把合作议程从主要面向安全性问题扩展到包含深度和广度的经济合作。”哈萨克斯坦管理经济战略研究院教授詹尼斯·坎巴耶夫说,哈萨克斯坦等国将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对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一体化给予支持。
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博士艾丽娜拉·拜纳扎洛娃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推进欧中国际运输走廊(途经哈萨克斯坦)的建设,全长8445公里的走廊建成后,可使亚太国家拥有到达欧洲市场的最短出境路线。目前,中国至欧洲的货物98%通过海路运输。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海路运输需要花费45天,而内陆运输则只需10天,时间缩短近五分之一。
拜纳扎洛娃还表示,利用中国进入亚太其他国家市场同样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与亚太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俄罗斯促进远东地区发展及现代化的契机。俄罗斯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开发俄东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地区在地理上属于亚太地区。亚太国家对进口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量有所增长。俄罗斯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处欧洲远离亚太,在此情况下,中国就扮演了主要的中介角色。如果中国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和过境运输,俄罗斯向亚太出口能源的项目将会变得可行。
效仿中国模式,创造新经济增长重心?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系主任纳克·卡瑞尼认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应该效仿中国模式。“中国的领导层正努力通过倡导无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平、公正、经济增长和社会正义,目前也没有迹象表明中国试图入侵或控制其他国家。”
卡瑞尼说,中国的经济创新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充分利用全球化趋势,实施出口导向和吸引外资的政策。腐败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第二、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打击腐败和消除贫困取得的成效,将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并激发印度、巴西、哥伦比亚、加纳等其他中低收入国家努力实现收入增长。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助于中国国内稳定,增强国际影响力,使中国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上拥有足够的经济权利。落实丝绸之路计划也可以有效回应美国的轴心转向亚洲的政策。
“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终实现,既要依赖于中国国内切实的政治经济改革,也要考虑国际环境,参与国际施政。与经济带内邻国及非邻国处理好关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美国因素。”刘亚伟说,中国需要摆脱传统东方的经贸伙伴的禁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中心,促进中国成为国际新发展模式的中心。
优先考虑产业合作,寻找经济复苏解决方案?
塔吉克斯坦经贸部经济学研究所主任科加曼马德·乌马罗夫表示,中亚国家和中国的相关机构之间应建立积极联系,优先考虑产业合作。促进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优先发展制造业和增加该行业的就业机会。中国可以帮中亚国家发展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可以聚焦养殖农场等合作,生产的制造设备比从其他国家购买的设备更能满足中亚国家需求。
但乌马罗夫认为,全球化已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无论是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没有为落后国家的重新工业化或实施深层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真正的经济复苏解决方案。欧洲一体化的危机间接证明了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脆弱,要警惕欧盟危机破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印度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教授谢刚认为,各国应抓住机遇维护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市场环境,深化同欧亚国家的往来。面对全球经济发展转向亚洲地区的趋势,丝绸之路倡议可能会改变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战略环境。中国应加强与印度在丝绸之路计划上的合作。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则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在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上具有独创性。如推动区域协调包括商品交易、税收等更具体系的法律法规;提高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更好的交通联结;促进货币流通,在金融领域达成更多合作等。
伊朗驻华大使馆首席研究顾问比尼亚兹表示,伊朗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是必要的选项,中国也能从中受益。伊朗拥有的600年天然气储备可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寻找出海口,实现亚欧大陆长期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聚集了世界主要经济体,沿线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55%左右,拥有世界总人口的大约70%和已知能源资源的75%左右。与会嘉宾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如果能够用高铁、互联网等把国家之间串联起来,整个亚太地区国家都会受益,还能解决过去500年左右因为没有出海口而出现的发展瓶颈。
综合各方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类事务的沟通、合作。中国打开西部的大门,与欧亚大陆共同发掘战略空间,是东西两翼战略的“再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虽然比世界上正推动的几个跨大洋跨大洲的自贸区框架小,但合作潜力将是巨大的。推动亚欧经济融合,除了广泛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起而行之。(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丝绸之路建设需凝聚各国理念共识
在21世纪的开端,回望2000年前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很多繁华与喧嚣似乎都已归于沉寂。但这种沉寂最近却被打破。
2014年6月底,拥有古代印度文明、华夏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和罗马文明的丝绸之路项目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次跨国联合申遗。古老的商贸和文明之路能否唤醒沿线国家曾经的繁荣?世界各国都在行动。但难处在于各国的意图不一样,需要凝聚更多的理念共识和决策共商。
亚欧大陆成世界战略新重心
当翻开丝绸之路历史的一页,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是国家变迁与民族更迭最频繁的区域。丝绸之路沿线孕育了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几乎所有的宗教,它不仅使物质文明得到快速发展,铁器、金银器、粮农作物、黄金、宝石、玻璃、丝绸等商品得到极大流通,同时还孕育着人类的文明。考古学表明,大约1.3万年前文明就诞生在亚欧大陆的中部。
古代的商品运输都依靠骆驼等畜力,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19世纪后的铁路开通使整个丝绸之路进入到现代化时代。今年6月,中国兰新铁路新疆段打通了向西通道。如果亚欧大陆的高铁全部贯通,以实验时速600公里估算,24小时就可以从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东岸。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领衔的课题组经过长期跟踪发现,2008年以后,世界财富的重心逐渐往东移动,这代表着世界战略重心也在往东移动,进入了亚欧大陆的腹地。在全球经济版图大变动的时代,携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疑符合亚欧大陆沿线国家的利益,并会成为世界战略的新重心。
当前,各国都提出丝绸之路计划、跨欧亚运输计划等,且在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各国的意图并不一样。在合作机制上,丝绸之路地区已呈现出碎片化和重叠化的趋势,出现鸿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全球还没有统一概念,全球理念也没有达成共识。
建立互信互惠的利益共同体
“巨大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陈雨露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目前面临困难和阻碍。包括区域内多种合作框架间的不协调和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等,类似挑拨式、误读式的国际舆论与氛围不时出现,影响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互信。但这些困难可通过加强沟通、增信释疑得到解决。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壮志认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缘经济合作方式,应该集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和开放的合作共同体于一身。
孙壮志称,中国提出重建丝绸之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亚国家独立后寻求与中国等国开展合作,提高自身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提出的。但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并不顺利,造成新丝绸之路更多停留在概念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升级创造了条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正是基于与中亚国家、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他建议,可以不断扩大各国经贸联系,特别是地处内陆的中亚国家,可以将地缘上的劣势转变为区位上的优势,在欧亚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形成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各国都从合作中受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的优先方向,加强融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造福于各国人民。同时成为开放的合作共同体,涵盖的地理范围广阔,区域外的国家也可以参与进来。
相信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
各国的疑问是由谁来决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怎么做?而且对中国威胁论有所担心,中国的倡议不仅受到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甚至有些媒体将共同利益的建设渲染为大国势力范围的争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称,“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决定丝绸之路经济带该怎么做,美国不行,中国也不行。中国的官方语境中一直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倡议。从现实情况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发展的诚意。”在他看来,中国倡议各国应该在加强顶层设计的沟通,相互之间加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机制的认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纽带,能够提升地区之间的安全。“中亚地区是所谓的千年战争地区,只有经济发展起来,才能保障安全。中俄之间2020年双边贸易关系将设立2000亿美元的目标,如果目标能够达到,这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会有很大发展。”
也有人质疑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都是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对经济带建设没有太多贡献度。王文反驳了这种观点。“中国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的经济相对落后,恰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原生动力。他们非常愿意抓住机会发展经济。”他建议,从国际层面上,能够考虑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协调委员会,就像亚太地区有APEC一样,可以在规则、制度以及相关重大事项里为各国建言献策。
孙壮志呼吁以创新理念打造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共建丝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要提供全新的合作理念,在各国认同同一理念和规则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共赢的方式扩大经济交流,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且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真正成为外交实践,还要和中国在中亚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国对欧亚地区的外交政策、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及地区形势乃至大的国际环境变化相适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时间跨度约为35年
中国人民大学当天发布一份报告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带来世界战略的新重心,并提出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在2049年初步建成。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战略动员阶段,分为国内动员和国际动员。在2016年—2021年为战略规划期。在战略动员的基础上,由主要大国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厘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的各种标准,推动各领域标准的统一与施行范围的拓展。
该报告称,争取到2021年能够搭成基本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从2021年—2049年为战略施行期。对内设立官方理事会和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对外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亚开发银行及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支柱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辛本健表示,政策沟通既需要从宏观上协调各类区域合作组织达成共识,又需要在微观上将近年来不同国家不同组织提出的丝绸之路相关建设计划与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案相融合。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也都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有待解决。
国内学者的观点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宏观层面的共识是基础设施先行,明确铁轨该有多宽、高速公路标准等。还有相互之间的签证、关税,以及自由贸易区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要急着谈做生意和具体的事,应当先交朋友,成为很好的伙伴,在加强对这个区域的认知和认同后,再做其他。(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相关报道
人民网专题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
中国新闻网:人大校长:丝绸之路经济带涉30亿人 将成世界新重心
网易新闻:12国智库在京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
中国新闻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凤凰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21CN新闻: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海外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时报:丝绸之路建设需凝聚各国理念共识
新疆都市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新经济大动脉
中国产经新闻:12国智库在京探讨“新丝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