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研究报告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预计可在2049年初步建成。这份报告是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12国智库论坛”上发布的,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中国智库首份关于丝路经济带的研究报告。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新经济大动脉
2013年,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该份报告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55%左右,拥有世界总人口的大约70%和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75%左右。这样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
报告认为,虽然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面临着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一些国际媒体与专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读,将共同利益的建设视为大国的势力争夺,将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视为“貌合神离”,但总体而言,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和反对。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可以包括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类事务的沟通、合作,绝不局限于某些领域,并且它是一项着眼长远、号召各国长期参与的全面规划。”报告发布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在会上表示。
报告指出,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议,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具体措施细化为十“共”,即政策沟通应包括理念共识、决策共商;道路联通应包括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贸易畅通应包括关税共同、规则共议;货币流通应包括汇率共浮、信息共享;民心相通应包括文化共存、价值共惠。
预计丝绸之路经济带2049年初步建成
该报告进一步给出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间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实施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预计将在2049年初步建成。”
报告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战略动员期,2016年到2021年为战略规划期,2021年到2049年为战略施行期。在战略动员的基础上,由主要大国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开始厘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的各种标准,推动各领域标准的统一与施行范围的拓展。
“可设立政策协调小组、基础设施小组、能源与贸易小组、货币金融小组及文化多样性小组,共同制定机制协调与仲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政策、货币金融合作及文化交流与人力建设等方面的规则,争取到2021年能够搭成基本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报告建议。
报告还建议,在战略施行期,对内可设立官方理事会和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对外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亚开发银行及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不断推进和夯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础。
“该报告只是代表着中国部分智库学者的初步看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长期的国际沟通与民心交流,需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打造出各参与方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王文说。
人大校长:丝绸之路将成世界重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6月27日在北京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近30亿人口,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
陈雨露是在27日开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作如上表述的。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是中国召开的首次12国智库“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像一条金线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陈雨露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就地理范围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比世界上正在推动的几个跨大洋跨大洲的自由贸易区框架要小,但从合作潜力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人口近30亿,像一条金线把世界上大多数政治自信、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和富有国力的国家串联起来。
“巨大的经济体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同时将成为和平发展的新纽带、世界体系的新重心。”陈雨露说。
陈雨露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像打造一条互利共赢之路,使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创造新经济和就业增长点,铸造各国经济内生的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提出五大建议应对困难和阻碍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目前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阻碍,包括区域内多种合作框架间的不协调以及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等,类似挑拨式、误读式的国际舆论与氛围也不时出现,影响着区域内国家之间的互信。”陈雨露提到,但这些困难和阻碍都是局部和暂时的,可以通过加强全面沟通、增信释疑得到解决。
陈雨露指出,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讲话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做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畅通”,为此,陈雨露从治理机制、交通网络、制度设计、金融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了五大建议:
——在治理机制方面,政策沟通应基于理念共识,决策共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远超一般的自贸区,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见、互利共赢的人类交往的纽带,各国智库层面应该促进从官方到民间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决策共商的良好氛围。
——在交通网络方面,道路连通应当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在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高速便利化交通运输网络的过程中,各方应加强规划和开发方面的协作,实现基础设施共建、交通资源共享。
——在制度建设方面,贸易畅通应推动关税共同、规则共议,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尚缺少中国和其他国家签署的区域贸易安排,保障贸易畅通的体制机制建设也在促进。除了贸易协定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方还应就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共同的商议,实现互利共赢。
——在金融合作方面,货币流通应规划汇率浮动和信息共享。在构建金融合作框架方面,可以引入大金融的思想,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禀赋相适应的金融结构,构建宏观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形成各国在资本项目下的本币结算和兑换,建立抗风险能力强大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文化交流方面,民心相通应追求文化共存、价值共惠。丝绸之路交往史从来不推行特定文明的优越论,而是始终在双方平等交流中实现文化共享。要寻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多元文明的新共识,让多种价值观的精髓相互学习,不断加深民心相通,为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
相关报道
人民网专题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12国智库论坛
中国新闻网:人大校长:丝绸之路经济带涉30亿人 将成世界新重心
网易新闻:12国智库在京呼吁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
中国新闻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凤凰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21CN新闻: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海外网: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分三步走 预计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经济时报:丝绸之路建设需凝聚各国理念共识
新疆都市报: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新经济大动脉
中国产经新闻:12国智库在京探讨“新丝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