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一旦与实体经济分割,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仅配置资源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被束之高阁,甚至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危害。相反,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有效结合,经济发展才能保持平衡稳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6月下旬关于美联储有序退出量化宽松(QE)的谈话引发世界股市动荡。不过,美国及欧亚股市近日已逐步回升并接近收复失地,这说明冲击首先是心理上的,市场已逐渐消化。
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乘专机从俄罗斯回国途中被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拒绝过境,迫降在奥地利,原因只是这些国家怀疑斯诺登在专机上。无论是澳大利亚的静悄悄革命,还是埃及、中东的流血革命,都必须回应人民的要求,解决人民关注的问题,否则,为革命之革命则会葬送自己的命运。
今天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是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走上崛起之路的。要走好崛起之路,我们可能要考虑爬过三个坡。
中国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所面临的是双重转型,即一方面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体制转型,另一方面则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使中国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就是发展转型。体制转型与发展转型重叠在一起,而且重点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否则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农业还是工业都寸步难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双重转型任务交织在一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双重转型的艰难,也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正试图完成一项难度极大的经济调整,即让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放慢前进的脚步。近来,随着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试图对“影子银行业”加以控制,种种困难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在这些困难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日益放缓的经济甚至有可能崩盘。实际上,正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所表达出来的打算依赖市场机制来实现发展的愿望引发了这种风险。
据新华社上海6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何欣荣 龚雯)相比部分制造业,金融业的高收益令人称羡。但私募基金重阳投资总裁王庆指出,国家放民资进入金融业,并不是让其来分享垄断利润的,而是要体现民资的优势和竞争力,以此激活全局。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28日报道,考虑到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欧猪五国”(PIIGS)、“希腊脱欧”(Grexit)、“扭转”(twist)、“逐步削减”(taper)以及“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等术语,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可能就显得有点老套了。但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
在出席“陆家嘴论坛”期间,周小川简短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他表示,央行对流动性的把握,市场基本上还是正确理解了。“此次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其积极意义在于提示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作出调整。”他说。实际上自6月中旬起,银行资产扩张态势已有适当回调。
新浪财经讯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路透》专访中表示,工行愿意在市场波动时,利用流动性充裕的优势,发挥稳定市场作用,但同时期望央行作出更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姜建清认为,对于市场传言甚至操纵市场行为,监管方面应要给予惩罚,以及作出及时的解释澄清。他形容这次内地银行流动性紧张情况属“心慌”,而非“钱荒”。
近两周,斯诺登这小子可是出尽风头,成为世界媒体追逐的焦点。如今,这小子身在何处?要去哪里?仍是热议话题。让我们暂且先放一放对这部大戏剧情演变的猜想,梳理一下这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近日,银行间资金市场紧张,银行出现了“钱荒”现象。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这次“钱荒”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热衷短期金融业务造成,而非实体经济的真是需求所致,央行降准降息无益于钱荒的解决,反而会助长金融机构继续强化短期业务。
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每一次通话,在摄像头下的每一个动作,在网络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有人在搜集、储存、分析。以前,我们不知道谁会如此“无聊”,但今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的爆料,让世人知道,我们的信息正和世界各地的个人资料一起,被输入美国国家安全局庞大的硬件设备里,可以被保存几十年。
“钱荒”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中最热门的关键词。6月中旬以来,“银行间隔夜拆解利率”这个十分专业的名词开始不断通过媒体进入公众的视线。2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银行间利率再次全线上涨,利率首次超过10%,达到惊人的13.44%,该数值已创下历史新高。平常在人们眼中最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加入借钱的大军,银行的钱不够用了!
中国央行对国内“钱荒”采取强硬立场,引发中国股市暴跌。人们担心央行的姿态将损害中国今年的增长前景。中国央行在中国上周爆发的流动性吃紧问题上终于打破沉默,表示商业银行有责任管好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央行还表示,目前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这说明它不愿响应商业银行对于注入流动性以缓解市场压力的请求。
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势头令许多投资者感到意外,并加剧了过去一周的市场波动。但对于那些密切关注中国大陆信贷市场的人来说这并不令他们意外。实际上,这些问题是可预见的,并且可能还将持续。
近日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这位3月15日上任的新总理在首场记者会上回答了11个问题,多涉及改革方略和新一届政府施政目标。“改革”成为媒体报道的关键词。如今,新总理已正式工作100天,新思路、新风格正逐步呈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新一届政府在机构调整、经济、民生及金融方面的施政方针日渐清晰。时间虽短,却不难看出,改革全面进行中。
市场可能误读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出的信息。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联储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缩减其债券购买计划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中,股市大幅大跌,长期利率上升,利率期货合约下挫,这意味着投资者认为美联储上调短期利率的时间将早于原先预期。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直是流动性的风向标之一,6月20日隔夜利率一举创下历史新高,高达13.444%,而这一指标在今年早些时候尚徘徊于3%之下;1周利率也达11.004%,突破10%大关。一时之间,消息暴走,从银行违约到央行投放,辟谣声明与小道消息齐飞,愁云惨雾与幸灾乐祸同在。
不仅在贸易规则,即使是贸易总量本身,中国也面临困难。欧美形势不利,中国积极开拓的中日韩自贸协定也不被约翰·罗思义看好,将比欧美谈判更加困难。约翰·罗思义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中日韩三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因为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欧美合作本已困难,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将比欧美协定更加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