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安倍决定不去参拜靖国神社,您认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因为美国的压力吗?还是因为他想借此来撬开中日首脑会谈的大门,还是日本的国内因素,您怎么分析?
庚欣:这三方面应该说都是存在的,首先我们必须要看到就是靖国神社问题,如果说涉及到了当年甲级战犯审判的问题的话,这里主要是一个日美关系的一个磨合,因为一直以来在日本,比如咱们还记得大约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日本有一个电影很有名叫《自尊》,我们国内也曾经放过这个片子,而且大家进行了相当的一些批评。那部电影大家看完之后都知道那里面主要都是批评美国的,把美国当时在东京审判的时候那些作为都批评的简直就是也是相当的丑化了当时美国的那种政治形象,所以我们注意到美国现在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是明朗的,而且美国特别把这个问题和今天日本的修宪把它有机的结合起来,用历史认识问题制约日本国内的保守派,而使得他们所谓修宪或者说在触及日美安保条约的前景这些政治问题上,能够适当的放慢脚步,能够缓和现在一些相关的一些地区的矛盾。
另外我觉得安倍不去可能也是考虑到了他的日本国情,他现在要长期执政,日本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国家,他必须要有赖于周边国家和整个国际环境的缓和,这样才对日本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有利的。今天他如果把大家的得罪了,把中国、朝鲜、韩国、俄国、东盟,把欧美全得罪了,他今后怎么跟大家一块去进行这种他的所谓外向型经济发展呢。
第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国内的压力,其实我们说钓鱼岛问题可能在日本国内有明确的炒作,可能有80、90%以上的民众是支持他的,但是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无论是在战争与和平的普世价值的这种观念上,还是在日本国内的一些比如说像今天这一些佛教协会的组织也在抗议,在宗教的观点,在政教分离的立场上也在批评安倍,而且天皇不赞成参拜,日本自民党的很多主流政治家都不赞成参拜,日本国民每一次的民调基本都在半数左右以上的民众都不赞成去参拜,不管理由如何,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认为安倍他不至于再那么愚蠢踏入当年小泉踏入的那个泥坑,第二次坠入到一个和周边国家对立的这么一个非常尴尬的窘境,我觉得他可能还有这样的政治智慧,这一点我们对日本的政局还要观察。
(庚欣是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