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举行。在过去的二十年,随着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份额的大幅度上升,像G7、G8那种仅由发达国家讨论世界经济政治问题的平台不再能起到以往的作用。反之,G20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尤其是在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时,二十国集团为恢复世界经济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之后,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大门正在开启,这意味着银联一家独大的历史将被改写。面对这一市场空间,国内外相关企业均表现出高度关注。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银行卡清算市场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外交政策正在转型,更强调国际合作、多边主义。中国主张改革现有国际金融组织但同时也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与G20讨论的多数议题之间,具有高度契合的相互作用。G20有助于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中国对G20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作为G20重要的一员,中国主办G20将为G20本身的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在成功举办北京APEC之后,中国将再次为G20全球治理发挥国际领导作用。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于11月15日-1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中国携多项改革措施来到这一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副主任刘英日前撰文指出,中国逐渐从G20的核心纽带向核心领导者转变。
中国的经济表现可圈可点。中国公布并执行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在调结构,抓转型,促改革,稳增长,保民生等方面的政策获得巨大成功。到2014年6月底,中国的GDP保持在7.5% ,基本完成预定发展目标。这个指标实现的最大价值在于,其经济增长所附带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大大低于过去10年。
自1978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成就。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已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已处于世界的中上水平,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比中国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果不做比较,就不会知道人类史上曾有如此大比例的世界人口生活得到改善。
在刚刚落幕的APEC北京峰会已经取得北京纲领和APEC成立25年声明等丰硕成果的前提下,今天的布鲁斯班G20峰会如何接棒并能够通过G20峰会来凝聚各经济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并防范全球可能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令人期待。G20布鲁斯班峰会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全球都在瞩目。
G20应重点关注并考虑扩展区域金融协议(包括双边互换)及应急储备安排协议的范围,以及相互评估进程的运作。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在政策协调、信息共享和审议中期问题的结构性政策讨论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如果G20希望该框架实现其预期目标,则需要进一步的推进,而基础设施融资是促进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历经7个月的艰辛筹备期后,"沪港通"于今日正式通车,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沪港通"试点的启动不仅仅是为制度创新提供空间,同时还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后,"沪港通"作为重要的改革试点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沪港通"的开通,能否成为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试验田"呢?
百余年来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发展、变迁,很多都是危机倒逼出来的。G20的诞生和由双部长级别升格为国家元首规格的论坛,也是由金融危机引起。由于G20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覆盖了全球经济的90%、全球贸易的85%、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起到了危机时期引领经济的火车头作用。G20影响力不断扩大,人们普遍认为它是目前全球经济合作对话的最佳平台。
此次G20峰会上将宣布2016年G20峰会的主办国家。北京如能举办2016年G20峰会将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件。中国长期以来为G20机制和G20决策执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具备举办G20峰会的资格和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教授在今年较早时候就提出了中国应当积极申办G20峰会,这将大大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14日在《大金融与综合增长的世界——G20智库蓝皮书2014-2015》主题研讨会上认为,中国若当G20峰会主办国,须研究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破解全球经济新常态;第二,发达国家内部贫富悬殊,全球范围之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建设基础设施,从而为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奠定基础;第四,如何让世界正面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政策。
互联网金融掀起的变革浪潮将中国金融安全问题更迫切地推到台前,它牵动着行业内外敏感的神经线,成为金融行业当前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11月14日,中国经济网、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经商品交易中心在《经济日报》社总部联合举办“2014中国金融安全论坛”。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赵昌会表示,体系改革是我们所说的金融创新第一步,也是最主要最明显第一步。
今年下半年,尽管美联储正式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但欧日继续扩大宽松使得全球流动性依旧充足,全球股市总体延续向上势头,A股市场也经历了一轮反弹。稳增长政策正在不断推出,故美股以及中国市场的A股将在未来有经济基本面支持,很可能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角。
APEC北京峰会通过了“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和“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声明”两份重要文件。峰会上批准和欢迎的各类文件超过50个,从金融的角度我们总结出APEC北京峰会成果的十大金融亮点。
东盟及东亚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地理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又与东亚互联互通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议题事关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的质量。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会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东亚互联互通建设同时还会为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东盟“共同体”建设打造极其有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起到为当地经济“打通血脉”的作用,并促进相关国家间合作朝“畅通无阻”方向迈进。
随着十八大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部署,财政部也开展了2013年财政改革与发展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课题之一“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构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体系”,由湖北省财政厅承担。该课题已经完成并上报了财政部。在我国,地方政府破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这次报告的建议,让人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地方政府破产,现在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资管公司Van Eck Global昨日于纽交所推出的Market Vectors ChinaAMC China Bond ETF,是美国首支针对中国国内债市的ETF。该基金投资一篮子中国债券,均是以人民币计价、在中国大陆发行的债券。华夏香港负责基金的投资管理及RQFII额度管理。此次美国ETF试水中国债券市场将不仅为美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境内人民币债券市场提供新渠道,也为世界架起联通中国资本市场的桥梁。
在美联储宣布结束第三轮QE的第二天,日本央行即对外宣称,将扩大本国量化宽松的规模,以应对国内通货紧缩。此次量宽,将使日本基础货币的年供应量从70万亿日元增加至80万亿,并将日本债券的年购买规模增加30万亿日元。受此消息影响,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下挫6%,11日更是降至115.7,创下七年以来的新低。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隔5个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银行等举措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亚太梦”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