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取得了多项务实成果。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抬头,治理赤字、南北失衡等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本次会议为处于复苏关键期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为世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金砖国家的国际治理方案。
美国从幕后走向前台,特朗普开始改变“拉偏架”的立场,意味着持续许久的卡塔尔外交困局出现了“有解”的希望。在此情势下,美国需要出手调停,既要让卡塔尔知道和沙特等国作对的利害性,又要防止卡塔尔倒向伊朗,即使是和土耳其形成铁盟关系也不符合沙特等国以及美国的利益。不过,这场外交游戏更像是美国设计好的,能否有惊无险就看特朗普的能力了。
这些年,随着国家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水涨船高。由其所形成的新社会诉求,性质多样且更加集中在精神领域,常常是在文化生活、休闲娱乐和运动等领域中表现出来。但由于社会在这些方面的供给跟不上现在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产生矛盾。
金砖已经不是发展中大国首脑的空谈俱乐部,而是正在和即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的机制。虽然金砖国家在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联合发声不够,但是金砖国家机制协商机制的产生正在不断增强金砖国家的内聚力和联合自强的能力,厦门峰会为金砖在涉及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一个声音说话开辟了先河。金砖国家已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力量。
自2017年初以来,由于经济指标的回暖,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迈入“增长新周期”的讨论。5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将中国的评级从A3下调至A1,其中重要原因是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速减缓。而这种讨论随着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6.9%的数据而达到了高潮。
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指出,要把金砖合作放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同时,要放在金砖五国各自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这就为金砖合作的自信与自觉指明了方向。自信来自金砖国家的硬实力。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12%上升到23%,将超过七国集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
ICO是打算融资的发起方,在网络上发行一个虚拟的所谓数字代币,提前让你拿钱去买比特币等虚拟商品,然后用比特币来换这个即将发行出来的代币。为了吸引投资,发起方往往宣称其代币未来很有可能像比特币一样值钱,价格翻个几倍几十倍不是问题。表面上,发起方还不接受人民币等法定货币,但买代币需要投入真金白银。
周晓晶认为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门召开,对于“一带一路”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厦门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它有开往欧洲的专列,这将欧洲与我国东南部更好的连接在一起。尽管金砖五国和“一带一路”有一些不同点,但很多元素都是叠加的,比如印度和俄罗斯,这些大国间的经贸发展得好、合作得好、会使得下一个“黄金十年”更为辉煌,“一带一路”更为通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表示,本次峰会使得金砖国家间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谋求更高地位,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依旧强调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同时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深化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媒体机构、地方政府等领域合作,打造金砖国家合作的第三支柱,巩固民意基础。
周边是“一带一路”早期收获的首要地区。丝绸之路精神在周边的落地体现在“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上。共建“一带一路”,让周边外交有了抓手。中国希望与周边国家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塑造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更好地培育周边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改革全球化的尝试和努力,是力图为世界提供一个全新的“新全球化”模式。这个改革的重要特点就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发展国家作为主角,或是主发动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这个“新全球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发扬“开放包容”和“互联互通”为主的改革精神,在发展国家中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智流和金融互流的新格局,以此推动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力和消费革命,达到一起发展互利互惠共赢的目的。
在过去十年,金砖国家携手同行,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亮点。金砖国家探求和平共同发展之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金砖五国立足国内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十年间经济总量增长179%。贸易总额增长94%,城镇化人口增长28%,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作出突出贡献,也让30多亿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认为,“金砖国家组织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国家利益冲突,政治经济体制差异,中国的金融风险和中等收入陷阱,巴西的危机后重建,俄罗斯对石油出口的过度依赖,印度南非的基础设施落后等。尽管中国的领导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很难对全球治理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评论是我所看到的所有担忧最全面的版本。
经济合作是金砖机制的根基。金砖国家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怀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各国间正式机制化合作始于经济金融领域,并将持续将其作为合作重心。过去十年内金砖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等领域不断进行务实合作,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建立应急储备机制、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不断推动多边贸易、金融投资体系改革,金砖国家自身也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体。
以“发展与合作”为核心,以及建立“BRICS+”的机制正是针对BRICS在过去十年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之处而提出的针对性解决办法,同时也是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继续推进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的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大国外交》专题片的主线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开创并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有7亿贫困人民实现脱贫,占世界脱贫贡献率的7成,中国模式逐渐打破西方普世价值的神话。如今,中国又通过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塑造和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并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承担者中绝大部分是上市公司。伴随着A股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警惕恶意沽空行为,在风险防范方面要增加一个新的内容,防止被恶意做空。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9月3日至5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刘英指出,金砖银行在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在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过10年,如果那时金砖机制获得更大的成功,那么,历史学家们想必都会把新十年的成功,溯源到9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的开幕致辞,以及此前一天他在工商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两次讲话,坦诚地指出问题,精辟地指明方向,有效地提供路径,就像为金砖机制树立了方向标。
从2006年金砖国家外长第一次会晤算起,短短10年,作为多边大国协调机制,金砖国家达成战略共识,形成集体认同,推进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在很多领域,如文化节、电影节、运动会等人文交流领域,金砖国家甚至比西方七国集团40多年的发展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