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跟每个人都有关的普惠金融,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
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等现象非常突出。在很多时候、在不少地区,普惠金融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的确,对于商业机构来说,要做好普惠金融的关键是商业的可持续。而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要满足两个要素,一是成本可覆盖,二是风险可控制。
作者董希淼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27日“功夫财经”微信公众号。
一个叫“普惠金融”的词儿最近挺热的,这个论坛那个报告整天挂在嘴边,金融圈三句话离不开这四个字。而且,这似乎跟吃瓜群众也有关系。
啥是“普惠金融”?80后小张最近辞职创业需要资金,他很快从附近的银行里获得创业贷款10万元,利率还不上浮;小张远在广西农村的父母,直接从手机上查到小张汇去的中秋礼金1000元,以前要去几十公里外的银行才行。这就是普惠金融。
去年年初,我国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正式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应该说,这样的愿望很美好。
然而,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等现象非常突出。在很多时候、在不少地区,普惠金融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的确,对于商业机构来说,要做好普惠金融的关键是商业的可持续。而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要满足两个要素,一是成本可覆盖,二是风险可控制。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可获得性强、长尾特征突出的金融服务方式,需要通过批量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加以实现。因此,要改变“雷声大,雨点小”这一局面,除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做好更多基础设施及环境的建设外,还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助力提升我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去年9月在G2O杭州峰会上受到关注的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金融触达范围等方面都有了一些积极进展。
首先,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目前所有农村地区的移动信号都已实现了全覆盖。随着智能手机广泛普及,依托智能技术开发的手机银行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成本,是面对面处理业务所需成本的1/5左右,是网点和代理点成本的1/35。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3G、4G都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基于手机端的数字支付产品操作难度不断降低,增加了服务对象获得可持续金融服务的现实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可能性。我国现有的信用报告范围覆盖非常不足,超过一半的人群因为缺乏信用数据,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如果加强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维度信息,与央行征信体系形成互补,将使征信报告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用性;对各类企业平台积累的信息,在政府支持下,由行业组织牵头制定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实施数据共享,将大大提高服务对象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尽管目前数字普惠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程度不够、互联网使用费相对发达国家较高、农村网民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低收入人群、农村用户等对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技术的接受度不高,新技术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风险等,但其降低普惠金融成本、提升效率、扩大普惠金融触达率等方面的优势都已显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金融服务带来更多样化的数据来源,更快的数据存储速度和更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触及了以往无法或难以覆盖的长尾人群,包括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群体等。技术驱动带来的金融普惠,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数字普惠必将成为解决“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现象的有力措施,普惠金融“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将得到化解。
数字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是县域和农村。当前,一方面县域和农村信贷资金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仍不到位,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服务,金融服务仍然比较单一,数字普惠金融该如何深入县域和农村地区?
毫无疑问,普惠金融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只有培育出良好的区域经济生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普惠的问题。“造血”可以考虑三方面路径:一是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如通过与当地学校、村、乡政府合作,开展信息技术与金融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推进金融扫盲和信息技术扫盲等;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如家庭农场、供应链金融等,塑造良好区域经济生态;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及平均受教育程度,为普惠金融创造条件。
同时,通过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切实降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地处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考虑通过当地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利用现有网点推行代理行制度,推进乡村金融业务代办站点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承担起相应的服务成本。同时,对于根植于城乡经济的民间金融组织和新型小微金融组织,应引导它们规范发展,与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互补。
当然,普惠金融不等于全民金融,应避免各界都去做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更加强调服务小微企业、贫困人群及残疾人士,客观地说,这些敏感群体限于金融知识与能力,更容易被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犯罪分子所蒙蔽和侵害。一哄而上、全民干金融,容易引发金融失序并形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总之,普惠金融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要落地生根、润泽苍生。(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