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在国际政治中一直推行“双重标准”,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导致西方信誉和影响力不断衰落。西方在国际舆论上奉行的“双重标准”导致国际规则不断遭受破坏,西方在外交实践上的“双重标准”以美国盟友—非美国盟友分野,常常打着“国际社会”的旗号干涉他国内政,策划和实施颜色革命,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已,尤其在特别推崇公平正义的中东地区。西方的“双重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万变不离其宗,源于美国基督教思维、欧洲的殖民情结,表现为盟友—非盟友二元论,推而广之是“西方中心论”使然,折射出西方傲慢与虚伪的两面性本质。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球沦陷”的公共危机,在经济全球化、交往网络化、社会信息化、运行数字化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集,疫情传播速度非常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经济金融和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一旦形成疫情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相互交集,其影响将极其深刻。
王庆表示,目前A股主要指数估值处于低于历史均值区域,而A股相对价值指标处于历史最高区间水平,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的科创公司,可能是下一轮核心资产。此外,他维持“股票比房子更有投资价值”的观点。
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本应促使各国团结合作共同抗疫,但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势力不但自身抗疫不力还一再推卸责任、攻击他国,扰乱国际抗疫之战。美国执政当局将中国锁定为排在俄罗斯前面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是70年来第一次。三年多来的种种迹象表明,美方正将其“大国竞争战略”一步步付诸实施,在多领域加大对华打压,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变得复杂,挑战更趋严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打好本国抗疫阻击战时,还积极坚持多边主义,开展国际合作,团结一致共抗疫情;积极开展卫生援助,分享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国经验;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及时抵消各种抹黑中国的言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抗击疫情的负责任行为体现了三重逻辑:立己达人;既以为人己愈有;休戚与共。
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安排。
新证券法已于3月1日正式实施。贯彻落实新证券法,最重要的是,在法治基础上推动市场化改革。各类投资者、融资者和相关专业服务机构,都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和共同治理资本市场。
27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称,保持金融系统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不会将进一步调低负利率排除在将来的政策选项之外。在疫情加剧影响下,大规划开闸放水牌又重新出现在了日本金融决策者的桌面上,负利率王炸可能被加码推出。负利率通常被视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后努力。基本上,当所有其他类型的传统货币政策均被证明无效且可能会失败时,该方法才会被实施。
2020年4月22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尽管俄罗斯处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紧张阶段,普京总统下令全国带薪放假至4月30日,并推迟或取消包括“5.9”胜利日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内外活动,但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俄罗斯政坛上的俄罗斯共产党仍动员多地的党组织及左翼团体,以各种形式为列宁举行了纪念活动。由此也可看出,列宁在俄罗斯人民、俄罗斯社会、俄罗斯历史中的记忆非但没有消逝,反而还在增强。本文将通过介绍今年俄罗斯4月22日列宁诞辰纪念日的一些情况,尝试为读者打开了解列宁在当今俄罗斯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一扇窗口。
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金融形势正在转好,但正如中国战“疫”正从国内战场转移至主要防范“输入”,经济金融发展也需要防止各类风险的“倒灌”。
2020年注定将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而作为“分水岭之年”被记入史册。但到底是哪种类型的分水岭?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那样的“经济周期分水岭”?或是像1991年冷战结束那样的“大国格局分水岭”?或是1945年二战结束那样的“世界秩序分水岭”?或像1519年麦哲伦环行地球那样的“文明更替分水岭”?答案不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未来发展态势中,也在中国人的手中,这其中智库学者的作为尤为关键。
近段时间,西方一些政客面对本国疫情蔓延,不是全力抗疫,而是搜肠刮肚编造出种种凭空指责中国的奇谈怪论,妄图“甩锅”以转移其国内民众注意力。更有美国高官大放厥词,声称新冠病毒源于“武汉实验室泄露”。
新冠疫情在欧美蔓延至今,其严重程度已经超过出一些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能力。考虑到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一些人很难想象西方的情况会比中国疫情最困难时期还要严峻许多倍,而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时间周一(4月20),美国原油期货市WTI5月合约收于每桶-36.79美元。百年前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民大量倾倒牛奶,现在美国是不是要大量倾倒石油了,是不是新的大萧条又来了?
中央政治局在近日首次提出了“六保”的新提法,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六保”意味着什么?保护居民就业与稳就业是什么样的关系?特别是如果要使城镇调查失业率或者居民就业状况能够保持在去年的水平上,我们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努力?根据我们进行的精确测算,在未来经济受到的冲击超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坚持底线思维和底线管理,把“六保”作为目标,蕴含的工作压力并没有减轻,也并不是调低目标的体现。
3月以来新冠疫情快速蔓延至全球,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头号公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球沦陷”。经济活动特别是国际往来几近停摆,疫情蔓延的速度、瞬间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超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大萧条”,更不是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所能比拟的。中国要落实“六保”要求,实现“六稳”和今年战略目标,必须尽快推出超常规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创造如此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做对了什么?言之有理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为我们解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制度密码。
-6.8%,期待已久的中国2020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在今天(17日)揭晓。这是自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季度性的负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黑天鹅”面目给全球化带来巨大挑战,加剧了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程度。
日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越来越明显,而不是简单的内生性市场失灵带来的周期性变化和危机性变化。那么,在巨大压力之下,应该如何进行精准判断,政策又该如何科学设计呢?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