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危机,最终还是在谈判桌上来解决。半岛先破冰,然后是美朝领导人的两次“特金会”──新加坡那次太乐观,越南这次太意外。尽管如此,第三次“特金会”依然有可能。然而,朝鲜开始不耐烦,从朝方暴露出来的信息是,第二次“特金会”的关键时刻,美国方面给出了让朝方无法接受的额外条件。从特朗普的反应看,美国不仅让朝鲜下不了台,也给总统特朗普下了绊子。
今年以来,尽管猪价和油价推动CPI上行,3月CPI同比回升至2.3%。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尚处于企稳回升阶段,整体通胀压力可控,猪价等上涨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特征,4月增值税降税也将缓解CPI上涨压力。
近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但在认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西方媒体质疑的所谓“债务陷阱”就是其中的代表。2019年“两会”期间,又有多位部长被外媒问及“一带一路”是否存在“债务陷阱”的问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带一路”不是“债务陷阱”,而是“惠民馅饼”,不是地缘政治威胁工具,而是促进发展的机遇。
在这条“玉带”上,千百年来各国商贾川流不息,驼铃声声不绝于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原本素昧平生,却因为这条合作之带、友谊之带、富饶之带汇聚在一起。他们的生命、安危、财富、幸福、荣辱都彼此密切交织、相互依存,而后又都与这条“玉带”的兴衰枯荣紧紧相连,在千百年的交往实践中自然演化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否在制造债务陷阱?中国是否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这样的追问在个别西方国家的外交语汇中频频出现。令人不解的是,美欧等早已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投资,为什么西方的资金就是香甜“馅饼”,而中国的支持就变成了黑暗“陷阱”?这里头,除了惯用的双重标准外,显然还有着更深层的利益诉求。
货币是道德的补丁。一个国家发行货币就是建立和推行一种道德体系,一种价值观念。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机制不能体现这个国家人民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时候,社会就会自动选择一个能够体现并强化道德体系的资产,推高这项资产的价格就是建立并强化了道德的约束机制,就是落实了进化的筛选机制。
中美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仍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而且要更精细化。面对过去,我们要有更多的自信和战略定力,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能力提升。至于美国对中国人文学者、社会科学的态度,中短期内还是会继续存在的,我们对此要有心理预期。
自二战结束以来,朝鲜始终与苏联/俄罗斯保持着密切且友好的外交联系。这些联系总体上看,都并未因为冷战期间的中苏分裂、苏联的解体、俄罗斯1990年与韩国建交等重大事件而遭受实质性打击。而这种难得的延续性、稳定性,也成为当下国家总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外援能力孱弱)却又希冀尽可能在远东保留较强影响力的俄罗斯介入半岛事务的独特优势。
街头运动是西方社会的常态,但当街头示威演化为全武行或带有种族主义倾向,警方就不能漠然置之,政府也要拿出更好办法。虽然马克龙、内政部长卡斯塔谴责了打砸抢行为,强调不会对街头运动中的犯罪行为手软,但是,黄背心运动还在上演,凸显马克龙政府在解决国内乱局方面毫无良策。
中俄两国元首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近两年来,以北极航道为核心的“冰上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新亮点。有分析认为,“冰上丝绸之路”不仅能带动北极能源开发和航道发展,促进中俄能源合作,还将缩短东亚同欧洲之间的运输距离,为亚欧合作开辟一条新捷径。
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是中巴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还实现了与巴基斯坦提振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的良好对接。它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为“一带一路”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心。从地缘经济的宏观角度看,中巴经济走廊的贯通,把南亚、中亚、中东、北非等国家通过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紧密联合起来,在喜马拉雅山的东西南北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
过去几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基本是以中巴双方为主,但中巴经济走廊是一项多边的、开放的项目。中资企业将中方优质产能带到巴基斯坦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多边合作方式,如三峡集团与世界银行、澳大利亚雪山公司等的合作,为提高中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下一阶段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蓝图绘就卷亦开。如果说,两年前的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要阐述一带一路“源于历史,属于未来”的主题,以丝路精神引领国际合作;今年的第二届论坛则主要阐述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主题,以一带一路推进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
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中亚地区的伙伴关系构建,例如支持阿斯塔纳新成立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可以与其制造能力提升相结合。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今后也可以更多覆盖水资源利用、水力发电、农业用水等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在中东地区。
坚持“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的定位,可以更好地落实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对“一带一路“新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这个理论定位根据实践应运而生,必将对“一带一路“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其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国际合作典范作出贡献。
中国成为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力量,近年来一直为全球经济提供30%的贡献率。中美两国加上欧盟、日本以及新兴市场齐心协力,构建新型全球化,打造更为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全球经济会从危机周期走出来,实现复苏。然而,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开启了让全球市场陷入困境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有关国际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超出预期。”日前,杨洁篪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评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各领域所取得的进展。那么,“一带一路”进展超出了谁的预期?是怎么超出预期的?何时超出了预期?在哪些领域超出了预期?在什么范围超出了预期?为什么能超出预期?我想,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4月23日,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中国人民大学、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IPIS)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论坛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第32届德黑兰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重大活动之一,立足学术交流与出版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2017年底,印度学者布拉玛·切拉尼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债权帝国主义》的文章,声称“中国借用主权债务强迫他国臣服”。这一指控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热议。事实上,“债权帝国主义”等言论完全经不起推敲。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基础设施网络联通、能源基础设施联通和畅通信息丝绸之路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共同建起了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