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体要有心脏不停地输血才能存活,一个经济合作平台也需要一个可以不停地输血的“心脏”。就像身体存活需要流畅的血液循环一样,经济发展也需要高速运转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战略要想顺利实施,必须有发达的物流系统。而这当中涉及的大部分国家基础设施或者较为落后,或者已经老旧,必须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样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提供足够资金的国际金融机构。
2015年有很多改革的“硬骨头”要啃。自从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以来,2014年启动了多项改革措施,被称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因此有很多任务基本要在2015年完成改革,2015年成为改革的关键之年,尤其在土地制度、人口制度、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都将得到重点推进。同时,2015年还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总结这五年,中国经济发生很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从应对金融危机进入到新常态。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有企业的根本性质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全民所有、为民服务。我国宪法指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明确这一根本性质,才能明白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企业,而绝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才能准确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而不犯颠覆性错误。从根本上说,深化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充分体现国企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其更好地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增福祉。
美元的急剧升值也给美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向下的压力。美国GDP同比增长从2014年第三季度的2.7%下降至第四季度的2.4%——全年增长速度也是2.4%。不仅出口增长乏力,美国零售额也已连续三个月(2014年12月、2015年1月、2月)下降——累计降幅达2.3%。相比中国媒体的过渡吹嘘,美国经济的实际表现远远称不上“强劲的增长”,美国全年经济增速仍在2.5%以下。此外,欧元和日元的贬值导致美元汇率走高,将使美国经济逆风前行。
互联网金融是和民间金融相结合的,它的爆发点集中在互联网金融2.0时代,社交媒体、即时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一系列新技术出现,支持了“去中心化”的交易结构的出现。而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基础设施的限制,还未能很快实现转型升级。所以在此时,互联网金融出现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P2P的野蛮生长,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主要是民间借贷中介——P2P的崛起,到2014年先后曝出了近200起P2P的跑路、倒闭,或者破产等事件。严格讲,这些跑路的P2P平台其实是伪P2P。
新三板指数的推出对新三板市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提高新三板市场的可跟踪性和指向性,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新三板市场关注度,吸引更多挂牌企业和投资者,促进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和交易功能。
亚投行成立后将投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并将与初期资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一起,共同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做出贡献。在基础设施项目选择与运营上,亚投行将充分尊重和借鉴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治理结构、环评政策、保障条款、采购政策、借款国财政可持续性评价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标准和好的做法,制订严格并切实可行的高标准保障条款。
银行员工没有坚持底线,出于个人私利,向投资者虚假承诺、违规销售理财产品,不但要承担民事责任,还应承担刑事责任。2014年3月,前面提到的华夏银行理财产品兑付风波中的主角,银行前客户经理濮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终审判有期徒刑四年零九个月。这对银行从业人员是一个极大的警示。对银行而言,应认真反思,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基层支行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的管理,杜绝“私售”、“飞单”现象发生。此外,还要下大力气加强投资者教育。
股市走势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很难断言不会出现新的波动。但每个在股市中投入真金白银的投资人和机构,如果没有来自基本面和对自己挑选个股成长预期的信心,也不会聚集起如此高的投资热情。这种信心若能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形成正向反馈,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并平稳进入新常态完全可以实现。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成了“亚投行”,叫人哭笑不得。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社会层面,不仅是金融行业,人们都知道了投行是干什么的,其本质是什么。这是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主力,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元凶。在美国,危机导致人们对投行的态度是人人喊打。人们开始反思泡沫的虚拟的经济、金融的无穷创新的后果,开始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要求“再工业化”。
借鉴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市政债的发行可以很好地解决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中的环保产业投融资难题。在日本和英国的债券融资里,污水处理融资等很多都是来自市政债;而美国的一般责任债和收益债券的相关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在经济危机中很大一部分债券是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的。
牛市还是需要解释的,投资也不能太任性。总的来讲,我们对中国股市中长前景是坚定乐观的,毕竟还是有积极因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当前的这个改革,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同时我们注意到种种迹象,中国居民资产从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的转移刚刚开始。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中国大陆在新形势下外交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认为“一带一路”旨在建立一个从东亚太平洋地区连接中亚、南亚、中东,直至欧洲的交通运输网路和经济、贸易、金融合作安排。但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来看,“一带一路”可能也是一个全球战略。去年习主席访问南太平洋国家时就说过,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经过南太的。
英德法意此时向中国递交加入亚投行申请的理由有三点。首先,亚投行创始成员国申请截止日期是2015年3月31日,此时申入亚投行时间节点使其可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亚投行将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将与世行、亚行等其他多边及双边开发机构密切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与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发展领域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后来者。这个后来者在实现了相当程度的“大国崛起”后,如今发起了一系列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当然,必须看到,“中国发起”还不是“中国领导”或者“中国主导”,但世界金融格局中的控制者欧美却深感到“中国挑战”,为了应付“中国挑战”,防止“中国主导”,欧美费尽心机。
企业债务方面也有所上升,这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转型升级本身造成一批企业利润骤降,但这可以算作良性过渡。互联网正在横扫各行各业,而依靠创新谋得大翻身的企业还没有成为主流。
“中国崩溃论”的观点很谬论。因为,无论从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还是住房、汽车等方面来看,国内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具体就表现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设施升级,服务业升级,农业现代化发展,环保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消费升级,海外投资等方面。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作为77国集团的一员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代表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集团中最重要的排放国,国际义务要求中国削减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中国也要担负其国内的责任,满足数亿人口的发展需要。
自去年10月亚投行宣告成立之后,G7集团成员国的态度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美日首先成为公开的反对派,理由一大堆,曰对融资审查及组织运营不放心,曰达不到满足社会和环境需求的水平,曰可能会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工具……但其实都是借口,背后的真实原因路人皆知:就是不能容忍对美国地位和现行秩序的挑战,特别是由中国所主导的权力转移。
中国古话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的基因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生生不息。如今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我们感受到两股创新的力量,互联网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叠加,使我们年轻人热血沸腾起来,我深深的感觉到这两三年我们青年朋友在以加速度走向创新的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