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20日香港《文汇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年年有,今年的会议非同寻常。一方面,这是十九大後首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有开篇布局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步入新经济周期,会议对2018年经济重点工作的部署和相关决定,不仅对中国经济具有指导意义,也有利於中国在全球经济大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虽然会议会期是18日至20日,但是会议基调在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中已经基本确定,即以“稳中求进”为主,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求进”可以理解,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美国的税改法案即将定稿并在参众两院最後通过,特朗普总统希望税改法案成为他的圣诞礼物、或者送给美国人民的新年礼物。税改计划冒着财政赤字的风险也要搞,就是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6.9%的经济增长已经超预期。来年维持上下浮动的增长区间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稳”之要义;如果维持更高的增长速度,“进”自然更值得预期。
但是,“进”要在“稳”中推进。供给侧改革尚未完成,稳增长还存在机制性掣肘,因此“稳”是基础。此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指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任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之2017年推进的防控市场风险的系统性改革-资本市场的“强监管”、金融市场的“严监管”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严调控”等等,存在市场延後效应。因此,这些监管举措还存在着市场适应期,以及市场主体对监管的接受期。监管效果,特别是变成常态化的市场实效,还需要更长时间。
因此,让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健全起来,健康发展,强监管在纠偏,纠偏之後还有监管举措的修正,最终变成制度性监管常态。2018年还是“以观後效”的一年,是急不得的。资本市场也好、金融市场也罢,以及属於调控老大难的楼市问题,强监管还只是第一步。遏制其任性、恢复其理性,还要让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这都需要监管层、市场面乃至全社会协力配合。上述市场,每一个紊乱无序,都会变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毕竟,非法集资、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等风险要素的存在,不仅是国内问题,也让海外机构看衰中国,导致全球市场对中国缺乏信心。
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需要“稳”
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除了监管缺位,一些对接全球的改革还是进行时,譬如中国股市彻底融入全球股市大系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未完成等等。还有就是,楼市乱象在严控之下有所好转,但是并未彻底解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难题。这一难题不解决,楼市依然会陷入“一放就乱、一调就死”的周期性漩涡。租售同权的政策设计和试点启动,能否成为化解楼市沉痾的良药,也是2018年的任务之一。还有就是,让市场变得敏感的房地产税何时提上立法日程,对楼市的影响如何,也为市场深度关切。
上述市场难题,决定了2018年要有稳定的政策方向和市场环境。加之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还需继续深化,消弭存量沉痾,让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释放,所以也需要“稳”。特别是,国企改革还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如国企负债率高的债务问题,如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尴尬,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未触及国企核心的问题等等。
国内供给侧改革要求“稳”,全球市场的传导也要求中国求“稳”。美国减税法案几成定局,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标准设计的减税政策,虽然未必能让美国企业和全球资本回到美国市场。但是,美国减税计划带来的短期效应,却有不容忽视的风险传导。一方面,全球资本会有流向美国的短期趋势;另一方面,会形成全球性的减税竞争-欧盟已经抱怨美国减税带来的这种竞争风险。在此情势下,中国税改还要继续推进,在营改增的基础上继续减费降税。美国加息缩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以及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调整,也要求中国制定更为稳妥的货币政策。内外市场情势下,来年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稳”和“进”的节奏。(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