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9 作者: 贾晋京
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已使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格局。以往,西方跨国公司争夺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并进行分利,是全球化的主要动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後,依赖西方跨国公司推动的全球化道路已深陷泥淖。
作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本文刊于1月26日橙新闻网站。
时间来到2018年,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主题是“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切中当下世界经济关键问题,又强烈地回应了一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做主旨演讲时论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为分化的世界勾画了共同的愿景。一年前,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两处,做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两篇重要讲话,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理念阐述。
达沃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深入分析过去一百多年来人类战争与和平、合作与发展的历史,回答了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之路仍要走、如何走的问题,并指出在当前的历时方位,唯有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地处欧洲腹地深山之中的达沃斯,每年能够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政、商、学各界精英,连续47年召开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本身就是全球化使人类结成共同体的一个生动案例。
人类文明史可以看作一部共同体分化、整合与再分化、再整合的历史。
14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之时,只有一个群体,是天然形成的共同体。这一自然状态的共同体随着人类走向世界各地而分化,成为一个个小共同体,国家的诞生与演进则是小共同体整合为大共同体的历史。近现代以来,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渐发达,分散的市场被联结起来,人类文明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向着更复杂形式的共同体迈进,逐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
可以说,不断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就是人类从走出非洲直到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初心”。人类文明已经共同前进到了利益相互交织、发展相互支撑、命运相互分担的历史方位,经济全球化只能前进,无法後退。
从不同侧面来看,人类生存在时空维度的生态共同体、保障维度的安全共同体、经济维度的合作共同体、发展维度的利益共同体、伦理维度的责任共同体、愿景维度的使命共同体、技术维度的智慧共同体、社会维度的学习共同体、金融维度的信用共同体之中,这“八柱”共同支撑着人类文明这个大共同体的当今结构。
全球化的“病”,中国人的“药”
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已使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格局。以往,西方跨国公司争夺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并进行分利,是全球化的主要动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依赖西方跨国公司推动的全球化道路已深陷泥淖。
经过多轮“救市”政策刺激,主要西方国家的生产却并未重回危机之前的水准,反而由于大量新增货币进入全球市场寻求分利,导致世界形势更加脆弱。新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加,全球贫富差距加大、地缘冲突频发、恐怖主义凸显,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
既有的全球化道路面临困境,究其根源,在于西方世界10亿人口体量的市场,深受老龄化与债务包袱等痼疾困扰,业已饱和,难以拉动75亿人口总量的世界经济。而作为世界经济“新火车头”的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正在经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并在有序推进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如今,中国在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资讯公路等作为市场网路基础的设施建设水准方面,都已走在世界前列,而以移动互联网经济、共用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则为世界经济打开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了人类在更高水准上生存在全球性共同体之中的现实,并且指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前进之路,使经济全球化回到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前进的“初心”。(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