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场所担忧的沪港通延期问题,香港证券交易所主席李小加公开表示“沪港通预计在十月的某个周一推出”,市场上普遍认为沪港通将于十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即10月27日正式开闸。该时间与香港结算的技术安排时间也颇为吻合。我们认为沪港通延时将影响到港股及整个投资市场,所以两地政府不会轻易采取延时举措,再考虑到已有70多家券商陆续获得沪港通试点资格和交易权限的通知。因此,沪港通计划推迟的概率不大,后续仍需关注本周五证监会的每周新闻例会,沪港通启动的时间料将公布。
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扩大货币互换协议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范畴。2009至2013年间,我国先后与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到7亿至4000亿元人民币不等。货币互换协议允许贸易双方利用本国货币实现跨国结算,避开了第三方货币——美元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全球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可能引发的汇率风险。此次中俄货币互换协议,虽然金额不是史上最大的,但是却对中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此番“占中”已经持续半个月之久,给香港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近期各机构纷纷下调香港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其中香港大学、IMF分别将香港经济增长预期下调1.2%、0.7%,至2.2%、3%。本来因为沪港通等利好而一路上涨的恒指从9月3日开始下跌了2797点。尽管看起来形势不佳,但我们认为这并不会危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013年,习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得到国内外热烈而积极地响应。经多次酝酿建设方案有望近期公布,据悉方案涵盖多方面内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打造中新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等。中国推动“一路一带”建设将对国内和国际经济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战略影响力。
2011年以来,我国的物流业结束了适者生存的微利期,电商业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物流业新思维模式的改革。2009年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这无疑是现代物流业呼之欲出的催化剂。时隔5年之后,2014年10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下面简称规划),新规划的出台又将如何助推物流业的改革浪潮?
2014年4月份沪港通由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并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9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试点办法》正式发布,在细节上,《试点办法》仍然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导向,允许融资融券成为新的亮点,并进一步细化网络投票规定,控制风险传递,强化跨境监管,严禁恶意占用额度,细化交易异常情况处置,明确跨境监管合作机制、自律管理措施。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47条,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五带”建设——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9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三条新政策,对于企业新购置仪器、设备或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等允许按60%比例缩短折旧年限、采取双倍余额递减等方法加速折旧或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请问这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以及资本市场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人指出“地方推出800亿的定向输血保障房建设”与北戴河会议透露出来的“以改革促经济增长”的基调相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北戴河会议被媒体披露出的事实是:“可接受今年经济增长7.3%-7.4%,一旦失业率上升,政府也做好了干预的准备”。这说明,政府并不接受 “没有下限”的经济增长,政策出台的最重要考量标准是就业率,不是所有对房地产的利好政策都可以称为经济刺激。
近日北戴河会议强调年底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将是推进改革,优先于出台刺激增长措施,并接受了经济增幅可能低于7.5%目标的现实。消息一出市场立即有了迅速的反应:沪综指收市挫跌1.7%,道琼工业指数周一收低0.62%,标准普尔500指数和Nasdaq指数分别跌0.8%和1.14%:而汇丰今天刚一发布9月中国制造业PMI回升至50.5,澳元兑美元即刻上测0.89关口。
为完成“到2018年G20整体GDP比圣彼得堡峰会政策承诺的预测水平提高2%”的雄心勃勃的经济增长目标,G20各国关注的不再是关于增长和紧缩的争议,而是促进经济增长。各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提出了900多项促进增长、推动投资、扩大就业的措施,包括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改革、加强金融改革和开放自由贸易等。
在不列颠岛历史,苏格兰与英格兰相互独立是常态,但今时不同往日,在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选择面前,苏格兰选择回归现实和理性。虽然三国演义有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格局中,"分"却绝非时代潮流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以来,引来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8月份工业、电力、投资、外汇占款等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回落,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希冀的全面降息降准预期不断落空,而各种定向调控措施接二连三地退出,各界被告知要适应“新常态”。这新常态背后的是什么逻辑?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从国际经验看,中央银行通常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
中国经济“新常态”体现为增速下行,但仍处“快车道”。从资本层面看,8月外汇占款再现负增长,环比减少288.46亿元,但与余额294580.30亿元相比变动率不大;从产业层面看,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率+6.9%,创2008年12月来最低;同时,8月份制造业PMI终值为51.1,创三个月最低值,但仍在荣枯分界线以上。
对于中国来说,此番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英国作为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美元和欧元市场,在国债发行和管理方面富有国际性声誉。英国将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国债为其外汇储备提供财政支持,彰显了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也是重大利好消息,有利于人民币在伦敦金融城站稳脚跟,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俄罗斯把丝绸之路经济带视为最大发展机遇。俄罗斯经济不能仅仅依靠输出石油和天然气,其需要多元化的地域合作,从而促进俄罗斯的旅游,商品贸易以及人才交流合作。中俄之间制定了到2020年把双边贸易提高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而丝绸之路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推动力。
2013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1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同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创下10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双向双新高”说明了什么?
8月四大行新增贷款1250亿,环比下降40.4%,同比下降48.8%。多家机构预测8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约为7000亿,贷款增速不及上半年平均水平,银行借贷持续低迷。同期,铁矿石现货价格跌幅显著,8月下旬普氏62%铁矿石指数跌破90美元/吨,创5年以来新低。鉴于钢价与信贷对于宏观经济的“风向标”意义,“双降”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失速”?
8月31日,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那么,本次预算法修改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带来哪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