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官员额制的改革非常有必要,是解决法官职业化的突破口。要探索建立确实能够遴选出优秀法官的遴选制度,避免简单根据年龄、级别等条件搞一刀切。要科学确定法官员额及其比例,充分考虑各法院间的地区差异、案件量差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不一致等因素,不能笼统地在现行司法专项编制上按一定的比例来确定员额。在考虑员额时,可以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提高法官的比例,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庞中英说,世界完全进入相互依存的时代,世界经济总体要靠改进转型和提升全球治理入手,中国理念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院长助理兼货币金融系主任张成思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表了题为“全球化、通货膨胀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的演讲。讲座由人大重阳合作研究部副主任刘英主持,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魏本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际金融研究处副处长周晴等人同时参会。
11月30日,酝酿了21年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终于落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理论上来说,把500万元存在10个银行是最安全的,但是我国银行目前破产风险很小,只是在选择存款银行的时候,要在眼前的利率和可能的风险之间进行综合考量。
在银行系统工作这么多年,我的感受是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高杠杆、高信息不对称、高关联、低容忍度。金融机构自己是控制不了自己追求利润的欲望的。这对监管提出了挑战。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大力发展直接投资、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大有可为,监管机构有责任使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11月29日,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首届国际(长沙)互联网金融法制高峰论坛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机召开,政界、学界和企业界三方人士共聚湖南省委九所宾馆,就当前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法制问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11月1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可持续金融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课题成果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
酝酿21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破茧”。30日晚间,央行、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为30天。意见稿明确,存款保险最高赔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超出 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央行称,据去年底的存款情况测算,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可覆盖99.63%的存款。
“央行降息对整个股市都是利好,降息首先是利好流动性,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对沪港通是一个长期利好,而从短期来看,降息会直接利好沪港通流动性,降息有利于沪港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过降息不会影响太久,沪港通开启有助于离岸人民币资金的流入,而由于很多外资机构会先观察一段时间,所以离岸海外资金的流入将有一个过程,因此‘南冷北热’还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也是A股国际化的过程。”
酝酿20年之久的存款保险制度昨天破题。央行昨天公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12月30日。
银监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理事阎庆民27日在“《财经》年会2015:预测与战略”上表示,要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先导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必须早谋划、早布局、早推进,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重阳投资,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截至2014年8月底,重阳投资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超过130亿元,优异的业绩和绝对领先的管理规模使其成为中国阳光私募中的领头军。重阳投资过硬的投资实力使其今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且数年来公司业绩稳定性极强,投研团队强大,在“2014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中,重阳投资荣耀上榜。
1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金融系主任郑志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表了题为“从阿里巴巴美国上市看新兴企业公司治理创新”的演讲。讲座由人大重阳行业研究部主任赵亚赟主持,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刘志勤、阿里巴巴集团研究员宋斐等人同时参会。
“ 要实质性地改善我国的环境,不仅仅要依靠更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必须采用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手段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变得更为清洁和绿色。”11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生态金融讨论会”上,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人大生态金融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叫生态金融的智库,生态金融这个词本身就是开创性的。他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十八大报告中要建设的“五大文明”之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技术,更需要资金。“而生态金融中心的成立就是要探讨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
11月26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上,一场名为“生态金融:政府的作用”的主旨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为了给生态金融发展铺路,政府既可以给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环境友好企业提供贴息和政府采购,也可以通过发起成立绿色银行、绿色基金等专业金融机构来推动。在生态金融领域,政府应该有何作为,需要与会专家共同建言献策。
随着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为应对巨大的环境挑战,我国亟待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用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相一致的绿色项目投资。
来自土耳其央行的尤科赛尔·戈迈兹先生在论坛上发言认为生态金融对中国和世界都是有利的,如果没有对中国的正确理解和分析,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的情况,生态金融也是一样。所以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环保问题解决方案也可以对世界环保问题的解决做出巨大的贡献。
11月26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牙买加驻华使馆特命全权大使拉尔夫·塞缪尔·托马斯在会上表示,金融监管必须要进行改变来促进大幅创新,推行审慎的贷款计划,用好金融管理工具确保进行资源的良好分配,特别是和生态金融相关的金融活动。他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帮助这些金融企业,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11月26日,2014年生态金融讨论会第一场主旨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本场论坛的主题为“生态金融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过去之所以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量高污染的产业、能源和交通项目获得了过度的投资,而清洁的服务、环保、节能、新能源等产业却没有吸引足够的投资和发展。如何创造一种新的生态金融环境,使得更大量的社会资金愿意投资于绿色产业,推动向绿色经济转型,是一个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