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14日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协议将于近期经联合国安理会审议通过后生效。专家表示,伊核谈判取得重大进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未来协议能否顺利实施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大阻碍来自美国国会。短期来看,伊朗全面恢复原油出口也好,中东局势彻底缓和也罢,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期来看,伊朗重新被国际社会接受,特别是与美国关系的缓和不仅有助于稳定中东局势,更能辐射至中亚、南亚地区,这些地区的安全对于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去年10月下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使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辅相成。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汇聚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7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参加由新华社举办的“新华丝路”信息产品发布会暨研讨会。王文院长就“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全球重心大转向、中国国家地位大转向以及社会大转向等分享了独到的观点,并建议“一带一路”需加强中层设计。
在201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际,李克强总理7月10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一天前,在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与李克强总理座谈,汇报上半年经济情况并提出建议的,是8位省(区)负责人。一天后的同一间会议室里,与总理围桌而坐、座谈经济形势的参会者,变成了9位经济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总理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本文将带来李克强在座谈会上最关心的7个话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在全面深化改革、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资本充裕但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的背景下,本届政府力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研究PPP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7月1日,中国政府网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圆桌研讨。
2015年6月29日,亚投行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生效。我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亚投行的成立是中国进入金融领域以及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节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继提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之后,中国试图入主国际金融体系的又一举措。这也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
“内参为王”的时代,与官方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智库影响力的决定因素。政策细则待定,体制内智库希望打破僵化的人事财务机制,民间智库则盼望鼓励企业捐赠以维持生存。
韩国的新欧亚倡议可以说是韩国版的”一带一路“,有对接的意味。7月13日在首尔召开的新欧亚论坛就是韩国政府的一次具体推动行动,邀请了来自东北亚各国的高层代表参加,他们分别来自蒙古、中国、俄罗斯、欧盟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等。
2015年7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举办的“中国智库建设与筹资机制”座谈会。王文执行院长以“中国新型智库的筹资机制探讨”为题,提出了目前中国新型智库在财政方面面临的资金不足、财务运行速度低等问题,并从开源问题、财务支撑体系、立法、激励机制等角度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建议。
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致力于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备受世界瞩目,各国学者竞相研究。7月14日,人民日报整版分享了5位外国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
2015年7月11日上午,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第三次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行。会议由国合会助理秘书长、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方莉主持。
7月13日,中国证监会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夏建亭、邱薇博士、李珊珊博士一行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调研,双方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机制、智库产品生产与推广、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针对当前股市状况,双方也交换了意见,并计划在“建立稳健、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等课题上展开合作研究。
2015年7月13日上午9:00-11:00,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一行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参观访问,以现代智库如何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双方坦诚地交换了智库发展的心得体会,双方一致赞同未来一起加强合作研究、举办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一起来发展新型智库。
希腊5日举行公投,拒绝了债权人提出的“改革换资金”协议草案,希腊总理齐普拉斯说公投结果并非要与欧洲决裂,而是要通过谈判为希腊的未来赢得一个可持续的方案。陈晓晨日前接受深圳卫视采访称希腊仍然寻求留在欧元区的解决方案
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倡导从4个方面加强金砖国家伙伴关系:第一,构建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第二,构建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第三,构建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第四,构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思想。
“卡洛特水电站项目就是一种可持续的PPP模式,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应该通过类似的PPP模式创新,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下一步要尽快塑造PPP模式的‘样板间’,通过亚投行等一些多方合作平台,在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的框架内,让更多的国家和企业投入到PPP合作中来。”
人民日报研究部主任刘学渊在致辞中说,环球时报努力反映中国民间舆论,坚持做好客观、公正的报道,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多项公益活动。
从世界历史看,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关键期是风平浪静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改革释放社会活力,使之成为国家持续进步所需要的“正能量”。按照现有发展趋势,2025年之前,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上一次“榜首”易位,还是一个世纪前。当时美国内部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压力,恰与当今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
笔者近期与不少美国学者、官员交流后发现,美国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崛起态势的焦虑前所未有。尽管中国一再声明,中美关系要跨越大国兴衰的旧历史逻辑,但美国人的情绪却是相当纠结的。在美国看来,中国是有史以来国家实力最逼近美国、且令美国无力拉开差距的崛起大国。苏联鼎盛时期工业生产总值仅是美国的70%,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就已找到对付苏联的办法。日本一度叫嚷“买下美国”,以示“日本第一”的雄心,但1985年“广场协定”一招,即让日本陷入“平成萧条30年”。但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超过美国,美国却无计可施。
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议》在北京签署,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设定了基本大法,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不过,对亚投行的角色,坊间有不同观察。一些外媒认为,亚投行是“服务中国‘一带一路’的工具”,甚至有国内观察者都说亚投行是“一带一路”的“撬杠”,对于这种观点应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