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特别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海内外中国道路与话语研究顶尖学者集聚复旦,共同见证这一新型智库正式成立。
民新PMI是能够连接微观和宏观的新型先行指数。民新指数及其分项指标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企业的微观生产和经营层面,幵不宏观环境相联系,为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人民币和中国是否做好了准备?还有什么障碍和顾虑?人民币加入SDR对中国有什么好处?如果人民币被纳入SDR后,接下来是否还有更艰巨的任务?为此,《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为人民币加入SDR答疑解惑。
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历任校长有多位经济学家。1985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袁宝华对中国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著名的经济学家黄达于1991年至1994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是中国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
大手笔、大格局,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未来亚太国家合作发展提出的期许。主题为“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当天上午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讲话。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的讲话不仅明确提出了亚太合作的目标,更彰显出“中国气度”。
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大力推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转型三个主要维度,其中推进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实施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
2015年11月12日-16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及相关配套活动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在官方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派出强大团队赴土耳其开展智库外交,全程出席G20预热峰会及T20峰会,也参加了数场“三驾马车”协调会和2016中国G20展望的内部工作组会议,更是首次挑战在G20峰会媒体中心进行新闻发布会解读领导人峰会联合公报,共计参与了7场研讨会、发布会和解读会。这是中国智库为G20和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也是充分展现中国智库公共外交的绝好机会。
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近日在伦敦开幕,这是博鳌论坛自成立以来,亚洲和欧洲之间首次就金融合作举行国际性论坛。此次论坛以“亚欧金融互联新蓝图”为主题,围绕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一带一路”与亚欧金融合作新契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金融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相信中国会结合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共同促进亚太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比如进一步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互联互通,通过结构调整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APEC会议主题聚焦“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怎么去解读这个主题?它跟会议上备受关注的中国声音、以及同样备受关注的亚太自贸区建设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提出了亚太发展的“四个坚持”和中国“十三五”发展的五大改革举措。其中构建开放型经济成为破解亚太发展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受到广泛关注。
人大重阳网讯 11月15日至16日,土耳其在海滨城市安塔利亚举办了20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央视《焦点访谈》、《新闻1+1》、《朝闻天下》等栏目密集报道关于G20的中国智库观点和声音。
人大重阳网讯 1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受邀参加第十二届美国研究网络年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中美在阿富汗的合作:美国的“丝绸之路”遇上中国的“一带一路”》的发言。陈晓晨认为,9月份习近平访美中美双方达成的建立中美阿三边对话机制是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合作的里程碑。在解释中美寻求合作的原因时,陈晓晨认为,美国战略大转向、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阿富汗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有限等因素,都促使中美双方寻求合作。如果能够合作,这将为中美两国树立了一个示范性领域。不过,陈晓晨也强调,考虑到错综复杂的形势,这种合作的推进也将非常困难,必须要克服双方的信任赤字。
人大重阳网讯 2015年11月18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网络项目主任Philipp Kruschel、GIZ资深咨询师YannickMotz 先生、自然资本宣言(NCD)项目经理Liesel van Ast女士一行到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就“自然资本”、“绿色债券”、生态环保等相关问题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交流。
土耳其安塔利亚,地中海之滨的这片美丽的蓝绿海岸,近日来备受关注。11月15日至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此间举行,各国领导人在会上畅言商论,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 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强调G20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推动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APEC会议主题聚焦“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怎么去解读这个主题?它跟会议上备受关注的中国声音、以及同样备受关注的亚太自贸区建设有什么内在联系呢?今年APEC会议主题为“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具体议题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增长等。会议将发表领导人宣言。
G20峰会是金融危机以后,大国经济协调的重要平台,包含了三种力量。一是七国集团,老牌的工业化国家;二是金砖国家,已成立金砖国家组织;三是既不在七国集团,也不在金砖国家的中等强国,如韩国、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中国在这三大阵营里都具有话语权:本身是最大的金砖国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和七国集团对话,其他中等强国则希望可以被吸纳到金砖国家,为此也十分期待中国支持。
2016年,既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G20中国年。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胡玉玮表示,自从1999年G20成立以来,中国的地位不断加重,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贡献率达到50%。如今,在美国看来,中国可能已经是发达国家,角色很特殊,所以在一个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结合的G20成员国里,中国的决策很微妙。中国需要加强发达和发展中成员国两方面的沟通,使得自己的主张得到支持。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15日至16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分析人士称,G20与“一带一路”分为两个体量巨大的战略合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若能有机融合,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
这两天,许多人的目光都跟随着习近平主席的身影,聚焦在了土耳其的安塔利亚。本月14日至16日,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出席了20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20国集团,顾名思义,就是由20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英文缩写“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