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务部24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高峰透露,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去年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网上零售比重不断扩大,实体零售保持回暖态势;商品消费提档升级,新能源汽车等销售强劲;服务消费增速较快,文娱消费提质扩容;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代,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世界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放缓势头,金融市场开始剧烈波动(全球股票市值减少了18万亿美元以上),贸易保护、民粹主义明显抬头。2019年将迎来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局势,亟待推出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改革开放。
2018年外贸前高后低,也预示着201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贸易形势很可能面临更多困难。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预计全球经济增速从2018年的3%下降至2019年的2.9%。中美贸易、英国脱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国的经济状况等,都有可能发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这实际上对全球贸易以及中国的外贸都带来更大挑战。
商务部最新消息显示,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保持平稳、有序、健康发展,全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2%。在2017年经历了10年来首次下滑后,2018年对外投资合作重新回到增长轨道,对此如何解读?2019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将呈现怎样的趋势,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进一步引导和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尤其是促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排头兵精神”。进入新时代,广东继续抓住机遇深度参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一批更大更包容更国际化的开放平台。在推动全面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体制机制系列化创新,使得广东对全球吸引力不断增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是近年首次提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美联储一年四次加息收紧美元,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确保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应对举措。
市场各界期待新主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2019年我国资本市场重大动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另外,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上,相信易会满主席深耕工行30多年必然很有心得,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大力发展。”
美国的号召,得到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响应。但是,马杜罗在拉美也有自己拥趸,除了古巴、玻利维亚,也有区域大国墨西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甚至直言:“帝国主义的魔爪再次试图破坏拉丁美洲人们的民主和自决”。此外,即使是在蓬佩奥与会的美洲国家组织会议现场,也有人公开呛声美国不要“搞政变”。
2018年对全球都是不平静、不平凡、不平稳的一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又一次遭遇巨大挑战,而这一次挑战,来自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更难以界定,但一定会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中国结构性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新旧动能的转换难免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加上去杠杆、强监管、清理影子银行、清理地方债等行动,主要是为过去若干年中,盲目追求GDP增速等带来的经济隐患进行“出清”,却肯定会在相对收缩的政策中挤压泡沫,给经济更多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有过直接“交手”,美国对中国采取严密的国际孤立和封锁。1969年1月尼克松总统上台执政,最初仍保持对华强硬态度,直到中国和苏联爆发边境冲突后,美国才抓住机会开始实质性调整对华政策。从目前已经解密的美国外交档案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充满波折,历史的细节尤其能反映出50年前中美关系的“解冻”着实不易。从1969年到1979年,中美关系从最初“解冻”到实现“建交”,也走过了10年的漫长历程。
前段时间,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中美经济脱钩论”甚嚣尘上。持此论调的一些美国人说,中国依赖美国市场大于美国依赖中国市场,如果中美经济脱钩,中国将无法承受,而美国则无伤大局,于是他们就有恃无恐地做起“脱钩”举动,比如科技脱钩、投资脱钩、产业脱钩、教育脱钩、人才脱钩等等。但中美经济真会脱钩吗?
两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的演讲阐述了多边主义对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问题的重要作用。而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这一主题应进一步加以强化和深化。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讨论内容置于“全球化4.0: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打造全球体系”的大框架下。大家心目中都已了然:中国的角色对未来的全球架构至关重要。
近200年来,中国的人均GDP一直在拉全球的后腿,而1万美元差不多达到目前全球人均GDP水平。由于中国人口巨大的自变量,人均GDP的整体增加也让全球的人均GDP水涨船高。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增长水平,中国将不仅仅是全球经济总量增速的拉动者,也将成为全球人均收入的拉动者。对于人类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变化。
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2000年以来高速发展十多年,并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结果,根本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而2015年实际上成为经济增长换挡转型的重要拐点,现在正在迈入真正的“常态”!未来经济增长不可能再追求两位数以上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而要转为中高速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和信用条件的收缩。随着各项政策效果的叠加,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下行更加明显,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增速逐月下滑,四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和价格的下行压力尤为明显。从结构上看,三四线城市由于调控力度低、棚改货币化刺激效应仍在,销售表现明显好于一二线城市。
1月22日下午,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经济参赞伊丹宁(Deanna Easton)一行3人到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人大商学院教授陈甬军,人大重阳院长助理杨清清就“一带一路”、中澳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1月21日上午,由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日本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副理事长朱建榮带队的日本代表团一行8人访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此次日本代表团由多位来自日本高校、智库与新闻电台的专家学者组成,与中方专家就中美关系、一带一路、中国宏观经济、中日合作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放在前进和变化过程中去看,才能看清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状况、周期趋势,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
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飞到达沃斯,"目的并非仅展示极右翼保守主义者和‘热带地区特朗普'形象,而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他是讲究实际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专家弗拉基米尔·苏打列夫这样指出。1月22日,博索纳罗在达沃斯开幕式上的声明引发关注。他承诺改革,尊重世界商业精英。法新社援引他的声明就此强调说,在达沃斯,中国和欧洲一样,处于争论中心。观察家们对趋势分析后指出,中巴商贸关系的发展,或将成为达沃斯这些国家代表团的优选方向。
按照不久前刚公布的官方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新生儿数量达到1523万人。尽管中国对出生率的控制已经放松,但这是自1961年来的最低指标。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在2024年前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何在,这将如何影响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俄中两国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