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发展任务艰巨,内外部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亟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和智力支持,急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炼指导实践中亟待创新的理论规律。
我们在稳经济、稳增长、稳物价这样一个大的政策环境下,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更好发挥稳融资、稳投资的积极作用。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内资的银行业还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如今外资银行不一定真正带来竞争压力,但是至少起到一种榜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外资银行学习很多先进的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
回顾2022年,美国对华芯片遏制是本年度最重大新闻之一。根据美国决策者以及一些专家的预测,此举将令中国高科技企业“窒息”,并确保美国在竞争中获胜。
“中方希望美方有关人士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从美国自身利益和中美共同利益出发,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发展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治理中,地方财政在财政体制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地方积极性,必须要给地方政府更高比例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调任上财校长后,刘元春要考虑的是如何管理好一所大学。上财与人大都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但也有不同之处。刘元春认为,上财作为以财经专业为核心的高校,在主流学科上发展得很好,但在其他学科尤其是通识教育上,与综合大学有一定差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23年可能是中国近期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在过去三年抗疫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也经历了新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个“三年困难时期”与上个世纪中国经历的旧的“三年困难时期”似乎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当前世界正经历产业重构与地缘政治重构,这对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构成重大挑战。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既是去全球化的表现,又是全球化新安排的机会。
党的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报告明确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而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和标志。
人类在历史上一直在同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作斗争。在中国,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中,也描写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之间进行的力量悬殊的斗争。
近日,英国记者吉迪恩·拉赫曼在《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呼吁西方国家放弃遏制中国的想法。其观点既有合理之处,又对中国的军事外交政策多有误解。
“我们在这个星球上有很多事情要做,以使得全球治理更好,以让地球更安全,以解决疾病大流行或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这不能靠一方命令另一方来实现,而必须通过相互理解的过程来完成。”萨克斯在接受库叔专访时呼吁,应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多边途径解决全球问题。
2023年最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注册制改革目前还没有完全推开,要加快改革进程,在源头上做好注册制,市场化就有了根本动力。只有达到全面的注册制,才是一个真正的资本市场。
在以前,中俄关系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政治交往非常热,而经济上的往来却相对热度低;中俄战略上的合作很多,经济上的合作相对弱一些。
当前,个人信息的定义更为广泛,内涵和外延会更多一些,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非常重要,这部法律与民法典、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共同组成一个网络,共同撑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伞”。
多年来,若干学者关于现代化有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等各种方面的解释,但都与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本质有所区别。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点: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和平发展道路。
2022年初,突然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成为去年冲击股市的第一只“黑天鹅”。为了探究战争对股市的影响,我打开了巴顿·比格斯的《二战股市风云录》。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不久前在海牙发表讲话,为16世纪开始的奴隶贸易正式“道歉”。他称这是一项“反人类罪”。
在2021年的巴伦百年投资圆桌会议上,黄博士曾经坚定看好全年美股上涨的行情,2021年美股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也印证了他的判断,而2022年他的主旨发言展望了2023年的全球经济分析及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