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指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框架。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说明中指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这被解读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进一步引发舆论关注。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美两国围绕南海问题的争论显得十分热闹。不少国际关系专家对此忧心忡忡,担心中美无法回避“修昔底德陷阱”,难免通过“一战”来决定两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这种担心未免太过于“小说化”,并带有古时好汉间靠比武决斗来“论英雄排座次”的梁山习气。很显然,用这种“梁山模式”处理当今中美关系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这是一个热点问题。在我看来,仅就股市而言,2015年6月至今,几乎可以认定已经发生金融危机。因为上证综指从最高点5178点下降到了最低点3000点以下。但是,为什么大家并不认为中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简单地把延迟退休当做是缓解养老金支付危机的工具与手段,这是不负责任的,于法于理也不通。
中国持续而坚定地探索应对“修昔底德陷阱”之道,这是在21世纪作为一个成功大国的使命与担当。近年,中国GDP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20%以上。有学者推测,按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态势,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在2023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可以有充分理由说,一百多年来,当今中国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如此接近。2016年开局的“十三五”规划,推动中国大踏步向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发。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越是接近实现梦想,越需保持战略上的清醒和定力,越需要谨慎而坚定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重大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修昔底德陷阱”,就属于这样的重大挑战。
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如国内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4067.7亿,增加到2015年的67.7亿,年增长率高达9.7%。相比,同期全球增长率为2.8%,发达国家2.4%,发展中国家4.6%。国际社会也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过去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并盛赞中国经济长达30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创造了当代人类发展史的奇迹!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代表委员必定是财经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个机构所掌管的货币政策,也会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尤其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总量管理的托底,货币政策的执行方针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其他许多领域的改革发展进度。这也是外界多喜欢预测央行货币政策态度和意图的主要原因。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2016年金融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全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2016年重点工作”这一部分,总理围绕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一主线,就金融监管体制、利率和汇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打击非法集资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很多提法值得细细解读。
对于“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展望,赵锡军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李克强总理提到,“十三五”目标两个翻一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甩掉贫困的帽子,完全脱贫。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增长要保证“两个中高”,一是中高速增长,一个是迈向中高端。到“十三五”期末,GDP总规模要达到90万亿。
陈雨露说,2015年,中国国家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是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哪些货币可以一直作为篮子货币,国际货币基金要五年做一次检查。”陈雨露介绍说,国际货币基金比较在乎的就是两方面,一个就是作为篮子货币,必须要有相当高的可自由使用度,也就是说资本管制要进一步地放松,资本项目要进一步开放,最起码是不能走回头路,不能重新加强资本管制;另外一个关注的就是汇率问题,即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必须要保持价值的稳定,不能大起大落,特别是不能够短期内大幅度地贬值。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还需要建立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相关环境信息披露体系。”马骏强调,只有企业充分披露环境信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才能够识别哪些企业是绿色的,哪些企业是污染型的,才可能将资本有效配置到绿色产业。目前,环境信息披露还面临着法规不健全、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四分之一。2015年,尽管面临内外两方面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仍以6.9%的增速走在世界前列,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转型、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今后五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国际社会对此普遍关注,因此,进入新常态后制定的这一五年规划,它所体现出的战略重点、改革方向、发展举措,不仅具有国内的积极意义,还具有世界范围内的意义。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言人傅莹发布消息:制定民法典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她还表示,民法总则草案预期在6月份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民法典的编纂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作为民法学者,我深感振奋。
有人说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独特的现象,P2P是个人对个人的借贷,P2P是基于互联网点对点的直接交易。如果是个人对个人的,自古就有。而从历史和事实来说,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正规的金融机构而非P2P,需要正确定位。“传统金融行业的电子银行、电子票据,还有中国的证券系统,是最先引入互联网的,做证券交易,导致个体散户市场的形成。不能说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一开始互联网金融就在传统金融中运作。”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日在谈及央行将如何采取配套措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说,要给新型金融活动提供更好的空间,并强调要有更好的监管。6日上午,周小川参加完中共界别政协委员的分组讨论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功能上讲,财政政策能发挥更好作用。
从市场反应看,对于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展望至负面,穆迪对此最核心的论据是:中国财政数据走弱、外汇储备下降和推行改革存在不确定性。但即使欧美国家学者对此也并不认同。据报道,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执行董事richard soiey即明确表示,如果仅根据GDP增速降至6%左右就认为中国经济处在糟糕的境地,那肯定是无稽之谈。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澳新银行预计,市场对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反应不大。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称,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反应不会持续;澳新银行则表示,穆迪评级展望调整反应出的相关担忧并不是新消息。言下之意,在相同的理由下,穆迪给出了不同的评级。
2月26日由《华夏时报》、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互联网金融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正式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两会看互联网金融”,为两会预热,研讨会特邀请了政协委员、监管代表以及行业领袖、学者等。黄震教授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状况发表了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是“三农”专家,曾受邀参加有关方面组织对《意见》的讨论。他认为,农地改革与全体农民的切身利益、地方政府的利益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需要协调好多方利益,想要快速推进的难度很大,虽然现在33个改革试点的步子都走得慢一点,但也已经把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土地改革的配套制度。
为了增加抗风险性,要力所能及地有序推进人民币结算国际原油贸易,增加供方主体;并在完善监管的同时推进国内油气改革,增加需方主体;以长期投资的眼光和商业化市场原则推进“一带一路”石油上下游合作。
每年的三月都被称为是我国“政治月”,各地的政府首长以及精英,都会齐聚北京参加两会,讨论这一年的大事,这也成为观察我国经济动向的风向标。今年的两会尤其引人关注,不仅是要制定新的五年规划,也因为在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面临诸多压力,下行形势比较明显。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不仅中国,整个世界都在等待“中国方案”的出台。而其中最敏感也是最让人期待的,恐怕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下一步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