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要开放、包容,实际上开放是自信的表现,开放才能强盛,中国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所以我说了,很少有一个国家把开放作为国策的,今天在全球化逆转的情况下,我们全方位的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来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响应呢?它不是简单地说让你投资,来解决就业问题、共同繁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且引领了21世纪人类的新文明。
中国的房地产多年来成为“永恒的话题”,核心就是:涨?或是不涨?事实上,2014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较为低迷的状态,成交量和新开工数都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趋势。而这种态势,也非常正常,毕竟在近十五年来,房地产的价格可谓日新月异,创造了足够多的经济奇迹,创造了足够多的个人财富奇迹,创造了足够多的企业财富奇迹。
众所周知,当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不良贷款不断攀升,资产质量形势严峻——2011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亿元,为十多年来最低点,之后逐季攀升且2014年以来增速加快。到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18个季度上升,余额高达13921亿元,不到五年时间增长了3.4倍。并且,即使在信贷总量激增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也从0.90%升至1.75%,增长了近一倍。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是指引全人类经济社会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一文件出台1周年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联合国总部主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中国主张”座谈会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没有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是开放、联动、包容的发展,是全球的共同事业。
民法总则草案七大看点。2016年7月5日,中国民法典的“纲”——民法总则草案面世。作为民法典立法“两步走”的第一步,民法总则确立的民事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等内容将发挥统领作用。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今年六月份被美国和日本鼓噪起来的所谓“南海仲裁案”遭到中国的坚决抵制,南海诸国不愿被美国再平衡战略绑架。当事国的态度也纷纷冷却。菲律宾新政府对所谓“南海仲裁案”低调处理,表示要与中国双边磋商。就中国与东盟而言,“仲裁案”一页已经翻了过去,域外大国失去了炒作的空间。
关于中国房市究竟有没有泡沫的讨论由来已久。这个问题之所以一直难以有结果无非是因为两点。第一,泡沫这个东西是个经济学概念,但是,它却是没有确定概念的。因此,就更不用说有量化的精确标准了。泡沫这东西就像真爱,唯一能够确定它存在的东西就是它的摊牌。只有真不爱可以被确定,就像只有泡沫破裂可以证明泡沫存在过。
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青年学者告诉我们,一些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收视率很高,比如《蜗居》,原因是剧中反映的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与越南非常相似,而演员的表演又是一流的。韩国电视剧之所以没有中国电视剧收视率高,就是因为韩剧“总是过于浪漫,与越南现实相距甚远”。
许多政策都会对产业造成影响,如货币政策,但不能定义为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应该是比较有针对性的进行产业结构、布局、战略和发展规划、扶植、调整的相关政策。当然,有些产业政策对象可能是所有产业。有些产业政策针对性就相当集中,其目的就是要借助行政强势力量改变资源在产业部门和区域间的配置。
后奥巴马时代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变数,TPP也遭遇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反对。虽然奥巴马在老挝东亚系列峰会上强调美国会继续亚太再平衡战略,但是与会各国已经对其失去信心。尤其是TPP的不确定性,让亚太国家大失所望。奥巴马的理想主义面临着现实主义的悲凉,他的历史写满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宿命悲哀。
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不过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困境,困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事实上,过去十年政府部门一直试图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帮助经济摆脱困境。从短期、中期、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走出困境需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楼市价格长久居高不下,为抑制高房价继续猛烈攀升,政府采取一地一策的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调控房地产,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限购政策,现在这一政策已从一线城市迅速蔓延至二线城市。“10余个城市启动房价限购政策很有必要,如果房价上涨比较快而不采取措施控制的话,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吸引更多人投资进入楼市,使得楼市泡沫更大,从而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
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危机带来的后遗症,让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挫折。直接的后果是,全球经济发展将会更加不平衡,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迫切的现实难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剂良药”。
“现在是创新的时代,“债三板”推出将开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创新高潮。互联网出现以后,银行不断受到冲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将来银行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敢于主动试错。”G20的宗旨也是创新,“债三板”的推出以及厦门国际金融中心开业,相信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开创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创新高潮。
如果说21年前的争论涉及国企改革的方向问题,那么21年后的这次争论则涉及中国的创新和技术进步问题,从而影响到中国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争论仅仅看做是学术争论,它们关涉中国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增长。那么,如何看待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这次争论呢?产业政策究竟有没有用?
供给侧改革到了关键时刻,“三降一去一补”的主调不改,但在具体的攻坚任务面前也有了新的调整。譬如“降杠杆”,不久前央行副行长易纲就提出“稳杠杆”的理念。他认为中国杠杆率去年底处于234%的偏高水平,但是征服和个人的杠杆率和其他国家比不算太高,企业的杠杆率比较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看是降杠杆,但短期内则是稳杠杆。
越南是摩托车王国,全国9000多万人口,有近2000万辆摩托车。看到满大街跑的摩托车,中国游客一定会以为其中有很多是中国制造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摩托车不是本田、铃木就是雅马哈,也许能看到几辆中国台湾产的三阳,却没有我们熟悉的嘉陵、力帆和宗申。
美国选择对德意志银行处以重罚的时机,正值异常敏感的英国脱欧后首次欧盟峰会的前一天。德意志银行的暴跌,引发的是欧洲银行业股票遭集体抛售,这意味着整个欧洲银行体系面临着系统性的危机,将接受生死考验。结合当下欧盟的种种难题,美国的这一行为可以说是“落井下石”。
在国家和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绿色金融在中国发展迅速。中国是全球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发布本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国家。“绿色金融”越来越受到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认同。
8月国内宏观数据全面回暖,全球外需持续回升、国内财政刺激进一步发力、房地产行业销售火爆是主要驱动因素。8月社融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但结构上看主要是居民购房加杠杆导致居民贷款大增,企业部门融资需求持续低迷,这意味着经济后续增长动能依然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