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2 作者: 人大重阳
2025年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五届(2025年)人大重阳“迎春论坛” 在京顺利召开。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2025年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五届(2025年)人大重阳“迎春论坛” 在京顺利召开。30余位来自人大重阳的专职、部分兼职研究员与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者线上齐聚一堂,展示研究心得,以此喜迎蛇年新春。会上,人大重阳发布 《全球金融治理:新困境与新应对》 《不要迷茫,不要慌张——冷静看待2025年后的中美竞争》两份研究报告。这是继成功举办2021年 “百年变局下的新征程” 、2022年 “全球变局下中国如何应变? ” 、2023年 “新的动荡变革期与中国未来” 、2024年 “抓住一切时机,主动担当作为” 主题“迎春论坛”讨论后,又一次展示人大重阳及部分人大学者研究成果的大型年度活动。1月21日, 北京日报 报道会议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开场发言并发布 《全球金融治理:新困境与新应对》 《不要迷茫,不要慌张——冷静看待2025年后的中美竞争》两份研究报告。
报告封面
王文介绍道, 《全球金融治理:新困境与新应对》 报告显示,当前全球金融治理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影响变量,包括G20机制面临自形成以来最大危机的“体系空心化”、全球金融治理尚未求解的新难题“国家金融化”、让全球金融治理的根基遭破坏的“金融武器化”、“去中心化”全球金融治理的新难题“货币虚拟化”以及“债务天量化”。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金融海啸可能并不遥远。
▲报告封面
《不要迷茫,不要慌张——冷静看待2025年后的中美竞争》报告则指出,中美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博弈,既包括对发展模式和科技主导权的争夺,也蕴含了外溢效应和发展机遇。这种竞争不可避免,但同时也为中国改革与开放带来新要求和契机。报告同时回顾了自特朗普2017年上任以来中国成功应对美国竞争的五大战略方向,总结并警示当前中美差距拉大的五大发展指标,归纳了树立战略自信、克服“恐特症”的四大不等式,以及同美竞争的五大关键要领。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创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前中东特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思科,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前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远征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清清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张燕玲表示,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新渠道和新产品,与国际金融产品对接,服务实体经济。面对银行利率下行和净息差收窄的趋势,传统营销方式和简单的降费减利等难以奏效,因此有两项创新举措:一是增加金融供给,特别是利用保理业务解决企业之间的欠款问题,避免拖欠工人工资等不良现象,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与公平。二是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特别是通过发展交易银行和科技驱动的产业生态圈服务,帮助企业管理上下游供应链和跨境金融业务,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进行拓展。
吴思科指出,美国长期以来将中东视为其维系全球霸权的重要支点,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其对以色列的偏袒可能会为中东地区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加剧该地区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中东地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和解潮。自中国在2023年3月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以来,中东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此外,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中东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中东国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实现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中国的理念和主张在中东地区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认同,这标志着中东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也是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一个重要缩影。
曹远征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受到重大挑战,金融武器化、货币虚拟化、债务天量化导致金融治理的空心化变成了新的挑战。2025年的宏观经济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现有的全球宏观调控政策能否持续,二是降息能否持续。过去几年,美国脱钩断链的挑战下,全球化转换了方向,但产业链并没有沿着美国预期的方向发生转变,反而在“一带一路”展开,出现了新机遇。中国坚持扩大内需,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中国经济超大规模性,坚持对外开放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这是对未来的希望,也是对2025年一个预期。
在迎春研讨一“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多远”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宜宾分院(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龚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鲍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珊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刘锦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徐天启先后发言。研讨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运营部主任杨云涛主持。
涂永红围绕“促进区域合作强化金融安全网”主题进行分享。她认为,一是各国政府应完善政策框架,增强防风险能力。强化宏观审慎政策,降低金融脆弱性。要有充足国际储备,保持汇率弹性,动态调节国际收支,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率。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增加金融稳定性。结构互补性强为中美合作带来双赢空间。要用数字技术改革国际支付体系,推广mBridge,减少美元冲击。最后,加强央行间及其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构建金融安全网。
刘志勤认为“美国发生新的金融风暴并不遥远”,有五大因素会形成美国新的金融风暴的重要“火种”:第一,美国的科技加军事加金融统治的SMFG(Science、Military、Finance Governing)模式;第二,巨额的美国债务;第三,特朗普带头发行可流通加密货币加剧美元虚拟化、空心化;第四,美联储和白宫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激化市场对美元价值的稳定性产生疑虑,进而影响美元信誉,刺激美元贬值,甚至导致金融风暴的不可预测性;第五,高关税政策对美国市场物价、对全球贸易安全和汇率波动的冲击。
龚炯表示,全球经济在恢复增长周期,IMF预测2025年经济增长率为3.3%。中美贸易关系面临风险,未来趋势偏向不平衡,特朗普政策可能加大关税,长远来看中美脱钩不可避免。此外,全球贸易结构因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重组而发生变化,但已趋于稳定。中国的全球贸易占比接近18.7%,顺差近1万亿美元,面临长期可持续性挑战。未来需通过增加进口和海外投资等措施,确保经济的稳健发展。整体来看,尽管中国在现阶段全球贸易中占优,但仍需警惕潜在危机。
鲍同认为,学界有“日本逝去了三十年”的观点。但是,1990年以后,日本贫富差距保持合理区间,衣食住行有基本保障,水循环、粮食安全做得很好。而人员工资涨幅明显,公寓租金比较合理,走势基本平稳。整体来看,日元人均GDP不低,国民生活未受很大影响。可以认为,日本应对经济危机有相应解决方案,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
刘英认为,从全球政治经济周期看,世界面临三大世纪冲击:保护主义关税战冲击以WTO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孤立主义退群超冲击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治理体系、扩张主义主权战冲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全球经济分化存在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加之近年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处理速度空前,金融风险并未消除,但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也不再单靠一国。
李珊珊认为,2024年,得益于美联储累计降息幅度较大,经济增长好转等因素,中低收入国家主权债务风险暂时企稳。但未来中短期内偿付压力仍较大。短期看,2025年美联储降息步伐可能放缓,制约融资成本降幅;2023-2025年是债务偿付高峰期;前沿市场资本流出压力仍较大。从中期看,由于贸易一体化拉长传导链条,前期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溢出效应可能会持续多年;地缘政治风险对低收入国家经济影响也更大;同时更多债务开始逐步进入本金偿还期。
刘锦涛表示,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剧,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比较远,但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资金却面临短缺的风险。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全球协作。2025年,全球气候融资格局将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具体体现在资金流动、政策变革、市场机制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
徐天启认为,当前并未明显出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提出的金融危机爆发的五大必要条件,如重大技术革命扩张下的经济繁荣、极端自由主义的金融政策、公众投机心理盛行等。信用货币制度下金融危机可防可控,但须谨防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货币在位优势故意对外输出转嫁危机。
在迎春研讨二“特朗普2.0,新冲击还是老套路”环节,《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刚,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龙臣先后发言。研讨二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蔡彤娟主持。
丁刚表示,特朗普上台后对华政策虽有 “风” 但无 “险”。 他上台后将聚焦国内问题,但对华强硬政策仍是其施政的标配,会延续军事和经济施压。同时,他以 “交易型外交” 著称,并非完全排斥谈判获利,在农产品贸易、供应链合作等经济领域,中长期或寻求 “利益化缓冲”。此外,中国管理中美关系的经验日趋成熟,未来将更主动地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刘戈表示,分析研判特朗普回归后的具体政策,关键要抓住特朗普在经商历史和第一任期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事风格和思维方式。经过第一任期,我们了解到,特朗普的核心目标就是如何在短时期内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大众眼中的特朗普的行事风格飘忽不定,但其思维仍然透露着商人思维。以此为基点研判特朗普政策方针,将更加准确。
王义桅指出,特朗普的回归带来了三大冲击:首先是全球化的终结;其次是战后国际体系的解体,美国无法继续维持全球霸权;最后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冲击,揭示了西方自由主义背后的自私与权力本能。然而,特朗普的冲击是有限度的:全球化无法完全逆转,特朗普的去全球化只是部分体现;其次,经济规律限制了特朗普的行动,市场力量无法忽视;最后,全球政治格局中的“东升西降”趋势同样无法改变。通过积小胜为大胜,中国可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贾晋京认为,世界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后,美国不加克制利用美元权力导致经济长期脱实向虚进入“劣币劣货”阶段,特朗普2.0或更加恶化。中国靠工业长期积累与技术升级正处于“良币良货”循环,未来仍需通过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内居民消费能力两大战略进行保持。
周戎认为,2025年,全球恐怖主义仍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稳定。在中东,战略平衡打破,伊斯兰极端主义崛起,叙利亚或成恐怖组织避风港;非洲将成恐怖主义肆虐重灾区,威胁从萨赫勒地区蔓延;南亚印巴冲突、阿巴矛盾致恐袭加剧,东南亚威胁减弱;美国也难避恐怖威胁,如发生汽车冲撞行人与枪击事件。恐怖主义威胁全球化,需各国加强情报合作、联合反恐。
鲁东红表示,近年来美国加强“绕道”进口监管,紧盯经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绕道”运往美国且带中国属性的产品,还对墨西哥原产货物设特殊规定,这不仅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并给中国进出口及企业海外布局带来挑战。特朗普上台后或可执行更加严格的原产地穿透政策,不过中国已有应对经验和能力,应主动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
龙臣认为,在中欧关系上,特朗普的再次回归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欧洲近年来的外交政策将中欧关系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但是,由于特朗普在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与欧洲存在现实分歧,中国与欧洲在对应领域上的合作需求将被放大。这种新的变化,将有助于强化中欧伙伴角色色彩,降低竞争者、系统性对手的比重,推动中欧关系向前发展,对冲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迎春研讨三“2025 中国经济复苏会有多强劲”环节,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梅德文,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李冬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陆利平,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肖超伟,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群工作部主任、副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申宇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奇聪先后发言。研讨三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科研合作总监庄雪娇主持。
梅德文认为,中国碳市场三个履约期整体收关,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活跃程度不断完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作为一个人均GDP1.3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为全世界的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卓越、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充分肯定。
李冬新认为,中国已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并积极对接RCEP和数字贸易协议,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的合作。展望2025年,面对新机遇和挑战,中国应加强科技创新,深化产业合作,并应对地缘政治风险,通过多边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陆利平表示,2024年,中国金融总量平稳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变,但仍面临来自内外部复杂多变的挑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望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作用。
肖超伟表示,我国城市更新政策的演进,城市发展由增量向存量转变,城市更新是提升产业和人居环境的关键。城市更新模式随着时代发展演变出拆除重建、有机更新和综合整治等形式,并面临着老旧小区、工业用地改造的新挑战新对策。城市更新的统筹机制及城中村改造的趋势,是强调保障房建设与市场化相结合,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布超围绕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进行发言。他认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推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支持优质文化企业和市场主体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是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
赵锡军指出,2024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5%,第四季度政策作用显著,市场信心和景气度提升。2025年财政支出将聚焦民生领域与内需刺激,政府债务与企业融资规模有望持续扩大,消费需求扩张将成为增长主引擎。同时,全球经济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中美关系及国际货币政策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持续关注。政策实施到位将助力2025年经济进一步恢复,但需警惕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申宇婧认为,数字贸易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阶段,代表着国际贸易未来的演变趋势与发展方向。目前,全球数字贸易格局从制度规范和产业发展方面均处于相对分化、分裂的态势。中国作为数字贸易发展大国,面临构建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新格局的历史机遇,需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的多种挑战。
马勇认为,在全球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加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以及科技革命的推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愈发重要。“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会,但外部的地缘政治压力和内部的经济转型挑战也不容忽视。
吴奇聪表示,在时隔14年重提“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2025年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积极有为。新发增量政策成效显著,中国距离日本“零利率”下货币政策失灵的窠臼还很远;海外经济体的政策工具,诸如定期证券借贷便利、利率走廊机制等为中国丰富政策工具箱提供宝贵借鉴;上一轮“适度宽松”周期的经验教训为当下提倡宏观政策协同配合、重视定向结构性工具等决定形成有力支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