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0 作者: 涂永红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涂永红在“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五届(2025)人大重阳迎春论坛 上发言指出,中美两国客观上有双赢的巨大合作空间,应该确立竞争合作关系,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增强经济活力、促进技术进步。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涂永红在“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第五届(2025)人大重阳迎春论坛 上发言指出,中美两国客观上有双赢的巨大合作空间,应该确立竞争合作关系,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增强经济活力、促进技术进步。现将其发言实录发布如下:
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金融风险加大
IMF2024年10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由于通胀冲击、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新技术的快速出现以及不断增加的气候相关风险,全球宏观经济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新冠疫情以来,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政府和企业的债务和杠杆率较高,由于美联储加息、债券市场投资结构发生变化,私募基金重要性增加,对利率、通胀等指标更敏感,加剧再融资困难,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
该研究报告使用了一个包含43个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样本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加GDP增速的下行尾部风险;在不确定性较高、信心脆弱的情况下,刺激政策效果不佳,往往在短期有效,中期却加剧经济下行。延迟居民投资和消费决策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增加既有信贷组合的风险,从而降低国内信贷的可得性,换言之,宏观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将通过市场渠道、实体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宏观金融稳定,加大金融风险。尤其是,由于全球金融和经济的相互关联性很强,经济下行导致贸易下行,加剧贸易融资风险,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会带来跨境溢出效应。
此外,技术进步增加了沉没成本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承受更大的风险。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数字化背景下,网络安全也是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黑客的网络攻击有可能导致极端损失风险增加。金融部门是网络攻击的重灾区,尽管目前金融部门网络安全事件是可控的,但由于金融体系集中了大量敏感数据,技术和金融业务高度关联,这些事件容易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关注的是房地产市场下行、中小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地方债等特殊的风险。
二、应对金融风险的策略
●一是各国政府应完善政策框架,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应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好政府负债规模,做好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和抗风险能力,强化市场获得流动性的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降低金融脆弱性。另一方面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和专项基金,保持足够的汇率弹性,动态调节国际收支,有效缓解外部冲击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下行风险,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增加金融稳定性。
(1)保护主义、地缘政治正在深刻改变了全球贸易格局和供应链,日益呈现出区域化、短链化趋势。除了欧盟、东盟、北美等传统区域合作外,以RCEP、CPTTP等自贸协议为基础形成了更多区域合作,还有“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新平台,区域内贸易、投资、数据、政策的合作,有利于缓解经济不确定性,增强金融稳定性。中美合作对于增加宏观经济确定性至关重要。
(2)中美之间的结构互补性强,美国的投资、储蓄率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2%、18.2%,中国为41.8%43.4%,客观上决定了美国需要从外国吸引资金,弥补缺口,保持贸易逆差,而中国刚好相反,因此美国一直是中国的最大贸易国。结构差异源自文化和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不是特朗普总统短期内就能够改变的,不必犯“恐特症”。因此中美两国客观上有双赢的巨大合作空间。应该确立竞争合作关系,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增强经济活力、促进技术进步。
(3)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货币改革国际支付体系,推广mBridge,基于区块链构建点对点的双边数字货币清算结算,减少使用美元带来的汇率冲击和交易成本,通过金融基础设施升级和公共产品增加,减少不确定性,增加金融稳定。
(4)加强央行之间、央行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构建金融安全网。国际货币发行国有责任提供国际流动性支持。发达国家有金融安全网,美国与G7国家央行之间有较好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还有货币互换安排。“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应该建立安全网,中国也与30多个国家央行之间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必要时可提供流动性。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与区域性组织、央行加强合作,在局部、个别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及时救助,避免危机蔓延。清迈协议欧央行、IMF合作共同提供大量流动性。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