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5 作者: 张慧敏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张慧敏会上发言表示,未来俄罗斯战略布局将聚焦于“未来型经济”与“北极开发”。
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全球治理论坛(2025年秋季)“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主题研讨及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发布智库报告《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张慧敏会上发言表示,未来俄罗斯战略布局将聚焦于“未来型经济”与“北极开发”。现将其发言实录发布如下:(全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22年是俄罗斯转变的重要节点,随着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对俄实施大量制裁,致使俄罗斯从原本的“向东看”转变为“战略东移”。不少俄方专家对此已有见解:俄罗斯顶尖智库瓦尔代俱乐部的项目总监奥列格·巴拉巴诺夫曾言“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精英虽然口中说着要‘向东看’,但在职业活动和私人生活中却是更倾向于‘向西看’,这原本是‘向东看’政策的阻碍。如今,国际形势发生巨变,俄乌冲突愈演愈烈,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迅速恶化,对于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精英来说,除了将重点转向东方,尤其是中国之外,别无他法。”
在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主旨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本世纪的优先要务。”发展未来型经济、推进北极开发,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一重要信号,我希望重点探讨两大核心主题——“未来型经济”与“北极开发”。
未来十年,无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局部突破,还是俄罗斯全国范围内的战略布局,其核心抓手与主要方向,都将聚焦于“未来型经济”与“北极开发”。
其实对远东地区而言,“未来型经济”并非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从“资源优势地方”变成“全国发展标杆”。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远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9%,是全国水平的2.6倍。这是远东靠着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了“第一次的腾飞”。但想长期保持领先,只靠卖资源输出是不现实的。普京总统也强调,必须加快远东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步伐,使其走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前列,切实提升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未来型经济”这一概念一提出来,就说明远东的发展逻辑彻底变了——从“依赖资源开采与出口”转向“加工产品、提升价值”,从“追求规模扩张”迈向“注重质量发展”。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三个方向:
首先,产业需“以高科技驱动转型”。不能继续依赖开采煤炭等传统路径,而应将重心转向稀土深加工、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前沿领域。如此才能把远东“有资源”的优势,变成“有技术”“有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其次,经济需“实现循环与可持续”。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和企业入驻。据最新数据,刚刚结束的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创下了吸引投资的新纪录,共达成283项协议,总额达6.04万亿卢布 (去年为5.5万亿卢布)。俄罗斯副总理兼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尤里·特鲁特涅夫指出,“十周年论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我们发现‘储蓄罐’里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价值,这些价值将是民众所需要的,并将改善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第三个是民生,需“迈向高质量阶段”。远东发展成果要落实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上——提高居民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增强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弥补远东地区人口不足的短板。只有这样,“未来型经济”才能真正成为“造福民众的经济”。
而开发北极,正好是远东实现这种转变的“天然助力”。首先,俄罗斯所辖北极地区占了俄罗斯超四分之一的领土,不光有挖不完的矿产、用不尽的能源,更能满足“未来型经济” 对 “新通道、新技术、新合作” 的所有期待。
若“未来型经济”是远东要达到的目标,那北极开发就是实现这个目标“实实在在的路径”。从人大重阳发布的《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研究报告能看出,北极开发正靠着三个“支撑点”,给远东的未来型经济添足马力:
第一个支撑点,是靠“跨北极运输走廊”,把北极地区变成世界“物流新枢纽”。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今年3月底在摩尔曼斯克宣布的2025年北极物流优先事项,不仅表明了俄罗斯领导层整合北极地区海陆路线的意图,也向在北极地区与俄罗斯有合作的他国人员发出了一个信号:俄罗斯在建设“北方物流”方面拥有全球领导地位。
“跨北极运输走廊”是一条连接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物流走廊。这条航线将比苏伊士运河更短、更安全,不仅能让远东的资源、产品更快运到亚太、欧洲的市场,还能让远东变成连接欧亚大陆的“物流中转站”,让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成为全球供应链里的“关键站点”。
第二个支撑点,是靠“产业和技术绑在一起”,催生出 “创新增长的爆发点”。
开发北极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开采,而是要当成“高科技试用的试验田”。正如普京总统所言,要在北极的物流综合体里推广无人驾驶技术,还要自己造破冰船(俄罗斯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舰队)、拖船这些专用船。这些规划背后其实是“资源” 和 “技术突破” 的深度绑定。
北极天气寒冷、地形复杂,将成为技术迭代的“催化剂”,“逼着”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通信导航、特种装备制造等领域加速突破;而且稀土深加工产业建设完成后,远东就能从“卖稀土原料的” 变成 “卖高端稀土产品的”,实现从“稀土原料出口国” 到“高端稀土产品供应国”的关键转型,在产业链中掌握话语权。
第三个支撑点,是靠“政策和生态一起抓”,筑牢 “发展的稳定根基”。
俄罗斯为了开发北极,专门推出了“统一优惠制度”。比如较低的社保缴费比例、可减免企业所得税、缴纳矿产资源税有优惠,这些政策都帮企业扫清了来北极地区发展的障碍。但同时,俄罗斯也要求企业在开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护生态,要求守住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北极开发可持续发展。
远东开发是俄罗斯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方向,整个社会的资源及政策将向该地区倾斜,2025年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言提到:“中方愿积极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持续实施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的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这与俄罗斯远东发展计划相辅相成,将推动中俄在远东地区合作发展,将中俄合作带到新高度。
2025年是中俄建交以来双边关系最好的一年,摆脱资源依赖是远东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并为中俄合作深化带来战略机遇。通过推动产业多元化和深加工,远东在提升自身经济韧性的同时,也能为中俄合作注入更持久、更稳定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