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李鼎鑫:2024年全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宏观形势论坛  /  

李鼎鑫:2024年全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发布时间:2024-01-22 作者: 李鼎鑫 

2024年全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性将继续深化并扩散,是否会从“破窗”发展到“破局”,或者相反,能否会“企稳向好”,取决于世界上的大国能否有“大的样子”,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发布研究报告《Y型路口上的世界——2024年人大重阳宏观形势年度报告》、《荒谬的叙事:西方兴起“中国崛起顶峰论”的梳理及应对建议》。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鼎鑫受邀出席“2024年国际安全形势展望”主题研讨环节。以下为其演讲内容:


2de903a00ef228996b4a2ce831c007c1.png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鼎鑫


这一节的讨论是对未来国际安全形势进行预测。预测不讨好,战略研究者都不喜欢预测,但都避免不了要预测,否则战略研究的价值就打了很大折扣。我先抛出基本看法并简单论述。


我认为,2024年全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性将继续深化并扩散,是否会从“破窗”发展到“破局”,或者相反,能否会“企稳向好”,取决于世界上的大国能否有“大的样子”,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向世界不断地展示了“中国决心”,提供了“中国方案”,实施了“中国行动”。


一周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率中共代表团对美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再一次明确宣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做出的应有表率。


他在美国对外关系协会演讲时表示,中国的战略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就是让14亿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或冲突,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受益者、维护者,不寻求改变现行国际秩序,更不会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所谓新秩序。


中方的宣示掷地有声,也是当前全球冲突战乱此起彼伏的动荡世界中难得的亮点,但也需要其他国家特别是全球性大国的呼应和相向而行,否则很难改变业已形成的,全球安全形势恶化的趋势。


从地缘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亚欧大陆,未来一段时间,地缘政治对抗形势可能更趋激烈复杂,同时其他大陆板块地缘冲突阴燃点、摩擦点增多,形成主体大陆板块多处开花,其他小板块遥相呼应并形成共振,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地缘震荡升级的危险。具体有这么4个判断:


第一,美英搞护航联盟,联手打击胡赛武装,客观上导致以哈冲突外溢并将继续外溢,刚刚爆发的伊朗与巴基斯坦矛盾,以及约旦打击叙利亚,如管控不及时不得当,可能成为中东重回大规模战乱时期的诱因之一,虽然相关大国表示不希望地区冲突加剧,但他们“抱薪取火”的行为客观上加剧了中东地区和世界的紧张局势,这种操作不仅有可能诱发中东再次大乱,而更可能是直接成为其导火索。


第二,乌克兰危机进入胶着状态,交战双方进入拉锯战阶段,反映了美欧对乌援助已显露疲态,美欧国内民意相较之前大比例支持乌克兰,均已发生立场后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硬力量下降,相关国家国计民生受到延宕700多天的战事影响,援乌武器和物资能力均已不同程度下降,而俄罗斯实施准战时经济,其经济反而受到军工订单大幅度增加的带动,实现了3.5%的GDP增长,使其有可能至少在中短期内,也可以更具体一点,继续维持2-3年的“特别军事行动”。所以,俄罗斯在没有达到其设定的“去纳粹化、去军事化”目标之前,不会放弃攻势。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俄罗斯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较大难度,因为“去纳粹化、去军事化”意味着乌克兰在外交和军事方面将实行“中立化”政策立场,但乌克兰事实上已经被纳入北约体系,不过是没有履行相关程序和书面认定而已,乌克兰的战略思想、技战术手段、军队建制、指挥系统、武器系统、后勤保障已几乎完全“北约化”,特别是在实战方面,打造了无人机作战等一批智能时代新型战争案例,积累了一些现代局部战争经验,业已成为北约体系中最能战的部队之一,解除这样一支拥有北约体系装备军事力量的武装,短期内实现有难度。


因此,未来1-2年,俄将以缓慢但坚定的态势推进战线向西、向南扩展,逐步取得黑海北岸战略优势,与此同时,战事外溢到乌克兰周边相关国家的可能性也在增大。2022年初,我预判俄罗斯将对北约在乌克兰对其步步进逼采取反击行动,进而争取扩大在黑海地区的战略存在,现在看来这些判断还是立得住。


第三,在中国大周边地区,特别是东部方向,由于外部力量长期深度介入,未来朝鲜半岛、台海、南海局势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在其他方向上,缅甸近来政府军与民地武爆发冲突,中方推动各方坐下来谈判,推动当地局势缓和。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冲突以阿发动闪击战收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结束,但是双方尚未签署和平协议,能否实现长期和平还有待观察。


第四,其他大陆板块部分国家间矛盾冲突屡屡爆发,势必影响地区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对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在非洲,萨勒赫地区的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相继爆发政变,俄法在该地区竞争博弈激烈;苏丹内乱演变为内战,对非洲之角和红海地区将造成负面影响;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与提格雷地方武装冲突形成拉锯态势等。


在拉丁美洲,委内瑞拉与圭亚那围绕埃塞奎博地区爆发冲突。这些远离主要地缘政治对抗板块,传媒关注度不高、看起来影响不大的阴燃点、摩擦点,一方面不能排除未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如果任其扩大而不加管控,将对全球安全愿景构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做出上述4个初步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相关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国内政治极化严重、经济发展乏力、社会矛盾凸显,国家发展从整体上遇到了瓶颈,在缺乏创新的发展模式情况下,不思改革、诿过他人,跳不出老的路径依赖,即通过“军事、金融、科技、文化”霸权,刻意制造大国竞争博弈,炮制小院高墙、脱钩断供,大搞打压制裁、长臂管辖,插手别国事务,收割别国财富,最后繁荣自己。这是全球安全问题持续恶化的首要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3年多,导致人类生命安全、世界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打击,过去一年,经济缓慢复苏,但复苏进程还不稳定,世界经济整体上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3年10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 GDP增速从2022年的 3.5% 放缓至 2023年的3%,到2024年将降至2.9%。


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是造成这种动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经济“政治化”“安全化”势头更加明显经济与地缘政治竞争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联趋势,大国在推动经济互联互通时更加优先考虑地缘政治、盟友或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经济全球化呈现区域化、地区化特征,出现从离岸制造、全球制造到回岸制造、友岸制造的苗头,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带来复杂影响。这是造成全球安全问题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此外,部分中等强国或先发制人,追求“另类崛起”,或合纵连横、抱团取暖,期望借大国间竞争博弈之机,一方面推动解决自身内外部问题,另一方面追求在格局变化过程中争取更好地位,赢得未来国家间竞争先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的地缘政治问题激化,同时又滋生了新的问题。


最后,尽管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成功扩容,全球南方蔚然成型,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整体发展水平、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这也客观上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对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行动力。


综上所述,在亚欧大陆西端,已初步形成一条北自巴伦支海,经黑海、地中海、红海,直到阿拉伯海的“地缘政治震荡线”;在亚欧大陆东部,也形成了北起白令海,经日本海、东海、南海,直到马六甲海峡的“不稳定弧”,即“一线一弧”。“一线一弧”叠加其他大陆板块的阴燃点、摩擦点将对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造成不利影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不断复杂深入演进的世界安全困境,我们怎么办?习近平主席早就高瞻远瞩地给出了答案,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层面,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大力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继续坚定稳妥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国内层面,干好自己的事,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干一些就多干一些”,有一种说法“大国无内政”,我理解就是大国之所以为大,就是因为其一举一动都对其他国家和世界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乎人类命运、世界和平、发展、繁荣,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注视着中国,中国发展好了,全球安全、世界和平的机会就更大一些,刚才前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引用了阿拉伯一句谚语“求知哪怕远在中国”,但他做了小改动,我觉得很契合当下局势,“求和平哪怕远在中国”。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始终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未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