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发布研究报告《Y型路口上的世界——2024年人大重阳宏观形势年度报告》、《荒谬的叙事:西方兴起“中国崛起顶峰论”的梳理及应对建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受邀参加“RDCY夜话: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发展预期”环节主题研讨。以下为其演讲内容: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张伟
2023年9月7日-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也说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等。2023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又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特别阐述,再次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有三个“新”构成,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这里的新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而是生产性服务。今年1月份,人民日报请了相关负责人对新质生产力做了成体系的解读,“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01 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个人的思考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我们现在要发展前沿技术。第二,有百年变局、世纪疫情的压力,我们要继续谱写中国奇迹需要新质生产力。第三,这是我们内在的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例日益提高,但2021年以来我们的占比其实是在下降的,是有压力的。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所有现代化共性的特点,也有中国自身的特点。中国自身的特点在二十大报告里说的很清楚。共性的特点,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进步,二是市场经济,三是民主制度。
现代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跃迁。尽管改变人类社会走向的因素众多,但科技革命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使人类文明直线上升、财富跨越式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社会形态深刻变革。
工业革命以来诞生了现代化。1776年,三个好像不相关的事情发生了,一是蒸汽机,二是自由经济理论的《国富论》出版,三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这成为分水岭。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真正的快速发展,直线式发展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本质就是科技驱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类文明经过至少前三个阶段是没有问题的:狩猎经济(奴隶社会),完全靠人;农业经济(封建主义社会)已经有工具了;工业经济(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数字经济。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被深度网络化、数字化,数字经济应运而生。相伴而生的是大量数据被生成、存储、分析、挖掘和利用,数据将逐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经济范式,有人将其称为社会化经济(资本主义社会2.0或社会主义社会)。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数字化革命影响着人类的选择、行为和思想,创造出新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并推动着现代经济(包括金融在内)向数字化方向演变。
02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二是重点培育新产业。包括已经基本成型的新产业,包括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未来产业,包括量子、生命科学等。
为什么中国此前没有走向现代化,至少没有最早走向现代化?此前有个“李约瑟之谜”。为什么科技革命没有最先爆发在中国?为什么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更发达?其实有很多解释,比如气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各方面都带有偏见。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一直在不断追赶,目前既有基础又有压力,要提出新的生产动能/动力。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二十大报告做了非常好的回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03 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基本条件
新质生产力要变成现实的基本条件包括市场化、全球化、数字化。一是市场化。市场化里要加一个“更有为的政府”,但我认为政府还是要有限,不能有为就无限扩张。二是全球化。全球化对应的就是要更高质量的开放。三是数字化,更高水平的科技,更多的是信息技术。我们科技除了信息技术还有生物技术等等。最终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才能有创造发明,创业、创造、创新,有文化和设置相应的制度。最终离不开人。
新质生产力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它会对一些传统的产能,对个人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它不是完全好,没有熵增。我是从金融行业过来的,对我个人来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得学习,要不学习也被淘汰。所以我最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
比如我看了《张忠谋传》,他就是台积电的创始人。其实他最开始生活是在大陆,后来第一个上大学去了哈佛,读了西方文明的100部全英文专著,第二年就去了MIT,学的是机电,最后他做的是芯片,看的是肖克利当时芯片最著名的著作,芯片刚开始三年,最后在54岁时从美国去台湾创办了台积电,跨界力度很大。
台积电也曾经一度位列上市公司排名前十名,现在也是十几名,也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我们搞金融的也要跨界搞科技。我们学院做得最受欢迎的课程不再是金融课程,而是科技课程。像我们推出的“科创金融”体系,有7-8个项目,有培训项目,学历学位项目,最受欢迎了。针对我个人来说,我讲课必须得讲科技的东西,自己也得补科技的知识。我们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也是要往这个方向转。
确实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当今中国是必须的也是有可行性的。我个人来说,新质生产力对我的要求就是使劲地看书,我已经把关于文明的,关于现代化的很多部书都找来看,收获还是蛮大的。
就芯片领域来说,中国要做新质生产力,未来要发展数字经济,如果芯片技术不突破,一定是会形成拖累,因为我们做所有的数据存储、数据计算,人工智能都离不开芯片的技术,你一定要比别人快。那芯片技术水平一定要抢占高地。总体来说,这个领域还是有困难和挑战,但方向是对的。
04 关于未来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未来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也有顶级的专家说不要再发展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会把人类给灭掉。当然,也有人把人工智能描绘得非常美妙。这是两个极端。一分为二地看,新质生产力也是如此,它一定会带来对一些旧的产能淘汰,旧的工作淘汰,但又会培育一些新的产能,新的产业和一些新的工作岗位。
赫拉利说过,未来从长远看,人就不工作了,人最大的工作就是玩。在微博3.0阶段,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数据,要在互联网生存。以后在各个应用层的数据是可以结环的,而现在的个人数据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数据,你的数据都是被平台所占有的,但在微博3.0,可以在这些平台建立自己的信用值,建立这些数据。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的趋势肯定是好的,要拥抱这个新生事物,要鼓励新生事物的发展,对个人来说肯定是有压力,任何人都有压力,都要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我自己也在这么做。2012年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并入到清华大学,我们学院一直在这么做,不再只教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了,更多教的是科技,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还包括量子技术,生物技术,也不再是只请银行行长来讲课,我们科学企业家项目就是请院士来讲课。
其实很多的企业家最开始是学管理的,后来有了金融MBA以后会学金融,现在更多想学的是科技。现在提出新质生产力也是迎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站在这个节骨眼上了。变化一定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每个人要做好应对的准备,至少从心理上要做好准备。
首先,判断哪些事儿是该干的。我觉得有些事儿确实要干,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多干就多干一些,能发挥正能量就多发挥正能量。但一定有熵增,要储备你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不要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然后就没有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能少干一些就少干一些,确实要做减法,一定不能够永远地做加法,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想干好。只有把有限的时间聚焦在最擅长的领域,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不擅长的就尽量少干,不是什么人都懂。现在就怕什么都懂,一出来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解读。怎么干好?我认为,聚焦你自己擅长的领域,干正确的事情,尽可能把它干得更好。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