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张立群:对中国经济前景丧失信心,是最大的误判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5国合作智库报告  /  

张立群:对中国经济前景丧失信心,是最大的误判

发布时间:2024-04-03 作者: 张立群 

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都面对着一些非常突出的困难,以此为背景,认真思考整个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对我们正确地做好一些决策是非常关键的。

编者按:3月31日,五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研究报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国的近二十位中外专家学者,以及十余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代表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共议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主题演讲及研讨二”环节发表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实录发布如下:


ae008aaf7b1b95501eae14477d902fc5.jpg


《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这篇报告在当前发布非常有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都面对着一些非常突出的困难,以此为背景,认真思考整个中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对我们正确地做好一些决策是非常关键的。


接下来,围绕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谈一谈我的观点。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到目前大概已经走过三个阶段:


● 起步阶段


● 提速阶段


● 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大概是从1952年开始的,即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跨越。


现代化的起步,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是很不相同的,这是由于现代化起步资金的条件和起步资金的使用方式不一样。西方现代化起步资金基本来自资本原始积累,这种方式使得资金聚集速度很快、聚敛水平很高。比如美国1870年人均GDP按2000年美元的口径已经达到740美元左右,日本1895年也达到475美元。但中国在1952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人均GDP按同口径只有61美元。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条件和西方发达国家大有不同。正因如此,资本充裕的西方在推进现代化时,轻工业要发展,重工业也要发展;工业化要发展,城镇化也要发展;城镇化发展之后,服务业也要发展等,整个经济结构是全面而齐头推进的。这一过程期间西方的经济结构矛盾不是非常突出,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而中国在资金比较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大我”的优越性,号召全体人民节衣缩食,低消费、高积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背景下积攒出来了宝贵的起步资金。这个起步资金不能全部平铺使用,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工业化,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工业制造业能力的形成。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工厂,就是要通过工厂的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建工厂就离不开设备,离不开各种材料,也就离不开重工业,比如沈阳的重型机床厂、鞍钢等等。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是从重工业开始,而这种起步方式的收获非常显著。那就是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建成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依靠这个体系,我们拿出来 “两弹一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主要是集中力量完成工业化奠基的任务,这导致经济结构全面向重工业倾斜。


这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起步阶段蓄积了非常突出的经济结构矛盾,比如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结构失衡,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步伐失衡等等。1978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但当时的城镇化率只有17.9%,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在为工厂建设让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特殊的起步方式,也蓄积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能量。斯密、扬格等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增长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包括熊彼特提出的创新驱动,就是指一个新的技术会打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平衡,因此会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为自己下一步经济的全面提速准备了非常重要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在工业化奠基任务完成后,正确的选择把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形成的工业制造能力全面转用于改善民生。


通过改革开放,放权让利,把收入分配更大比例让给居民,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让给企业。此时居民在收入较快增长的支持下,长期的低消费模式必然会迅速改变,国内消费市场必然快速扩大。消费市场的扩大通过订单带动企业生产,就快速矫正了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问题,带动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补课。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1.72亿,2023年城镇人口按常住口径已经超过9.3亿人。40多年的城镇化补课,中国城镇人口增加超过7亿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2倍以上。这样的城乡结构变化在短短40年之内发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全面提速阶段是必然的,它的起步阶段为此准备了非常重要的条件,而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把握了这些条件和发展阶段的转换。


此外要看到,中国40多年持续的高增长伴随着普遍的短缺,经济结构失衡也表现为消费品供给能力不足、城市承载能力不足等,在这个背景下,普遍的短缺必然导致需求快速扩张带动的数量快速增长,必然出现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企业在价格持续上涨和利润较快增长背景下,最重要的是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增长方式是粗放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数量快速扩张。


数量的快速扩张不断消除了短缺的问题,使得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总的转变,也就是说从持续的供不应求,开始转到供求平衡以至供大于求,因此中国的市场就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的产品能不能卖得掉,关键取决于产品性能和质量好不好。企业必然会从过去挣快钱,规模快速扩张,转向越来越强调产品质量,强调产品做得更好。这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不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速率会显著减慢,发展动能显著减弱,要特别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较快推进的基础性条件并未发生改变。


为此我们要特别分析一下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主要由于需求收缩,是于需求收缩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失衡,进而引起了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而这一过程并没有改变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较快推进的基本条件。


中国经济长达十年以上的增速下降,使得很多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出现了误判,比如用生产函数方式的分析。生产函数方式认为经济增长仅取决于要素供给条件,因此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率长期下降,从生产函数来看必然是资本投入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降。当然,这种分析是基于供给学派理论,本身是有理论缺陷的,因为需求对于经济增长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经济增长只考虑到供给因素,考虑到各种要素供给条件,这是不完全的,它和马克思对于社会再生产分析比较是不全面的。


所以,这种判断,包括一些国际比较分析的结论等,是导致“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的重要理论支点。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由于需求收缩的原因:


一是出口,中国的外贸出口,美元口径增长率2010年是31.3%,但到2023年是-4.6%。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中国外需增长是持续大幅度下降的。


二是投资,因为我们整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了投资增速下降,比如房地产投资。由于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房地产在大城市就是拿地难,而在中小城市则是买房难,基于两难困境,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10年33%,回落到2015年的1%。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波动仍然是比较大的,这和整个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问题是有重要关系的。


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有紧密关系,由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制造业的很多订单减少了。因此制造业投资增速也是下降的,比如2011年制造业投资增长是30%,但2016年只增长2.8%。房地产投资占到总投资1/5左右,制造业投资占1/3左右,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本占总投资的50%左右。所以,整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了投资增速下降,比如201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是20.8%,但到2023年是2.8%。


出口和投资占到中国总需求的比重超过60%,这就是我们讲的需求收缩。它是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中国自身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导致的需求全面收缩,而这个收缩有自我加速机制。需求收缩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经济增速下降会导致企业的收入、居民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下降,收入下降会使需求收缩进一步发展。这个循环已经持续十年以上。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经济现在面对的十几年需求持续收缩所导致的困难,而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条件改变所带来的困难,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清楚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具有强大动能和广阔空间,对此必须充满信心。


首先因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能量仍然非常大。在市场引导的经济结构调整结束之后,我们现在面对新的结构失衡问题,这就是收入分配结构,比如去年中国人均GDP1.27万美元,但是还有6亿左右的人每人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人民币,年收入1.2万人民币,这表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共同富裕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和艰巨。


之前有位专家提到要注意大国发展模式的独特性,这点非常重要。中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其现代化进程有很独特的自身特点,要实现14亿人口共同富裕,要达到领先世界的文明进步水平,仍然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就业优先目标,让更多的人通过勤劳致富发展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较快扩大,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必须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所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意味着低增长,只是我们在强调发展质量的同时,在新质生产力规模壮大的同时,要确保实现充分就业的合理经济增长速度。所以,必须要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能量释放,也有供、需两个方面的条件支持。


譬如中国有强大生产和供给能力,有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支持。例如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今年1179万,应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每年300多万,外出务工农民工每年增加300多万。所以,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在1700万人以上。现在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概贡献200多万个就业岗位,如果这1700多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实现充分就业,那么经济增长要达到8%以上。所以,我们从供给角度来看,中国现在潜在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


从需求方面来看,14亿中国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这里面“美”和“好”两个字非常重要。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很多就是讲消费需求见顶了,比如计算了中国城镇居民户均1.1套左右住房等等。但中国人民的消费需求按“美”和“好”的标准就没有天花板,因为美了还可以再美,好了还可以再好。这代人住某种水平的房子,下代人要住更好水平的房子。正如毛主席说的,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就是要给中国人民谋得前所未有的大幸福,就是要让中国的文明进步水平站在世界最前列。这时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之所以比现在所有西方国家都要大,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从人类发展进步阶段来看,肯定能达到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们正在向这个水平进步时,不能仅仅按照比较研究,按西方现代化的景象画句号,中国人民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最终必将是史无前例的,因此,中国国内需求的增长没有天花板。


所以,在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14亿中国人民美好需求的持续扩大必然会带动生产供给能力持续较快增长,就业更充分地实现,这就必然会形成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在今年全国两会已经确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正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的拉动和放大效应,在市场引导需求收缩时,中国政府正在有力地通过公共产品高质量建设提速来扩大需求。在这个背景下,今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速,基建投资增速提高必将带动企业订单不断增加,带动企业生产投资活跃,带动就业回暖和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必然推动消费需求进一步恢复,需求收缩必然会转向需求全面回暖。


所以,我们说中国扩大内需正在从政府投资这个关键启动键上开始起步,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能量正在加快展现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展望未来,就不能仅仅由于过去十几年需求收缩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而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高质量发展前景丧失信心,那样就会犯很大的错误。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