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陈文玲:为什么说未来十年是中美关键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2023宏观形势论坛  /  

陈文玲:为什么说未来十年是中美关键期?

发布时间:2023-02-13 作者: 陈文玲 

谁站在道德道义的制高点,符合历史的潮流、时代的潮流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谁就是最终的获胜者。

2023年1月16日-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16日的大会主旨讨论“2023年宏观形势与智库责任”上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谁站在道德道义的制高点,符合历史的潮流、时代的潮流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谁就是最终的获胜者。


本文字数约4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c13da425f74a159c77f6915e8df0ae61.png

图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断。从原来我国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转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说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我个人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关键的是近十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近五年。当然,美国战略界也认为这十年对美国来说也是决定性的,能不能遏制住中国,决定了美国能不能战胜唯一一个可以在经济、政治、外交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对手。所以,这十年我国可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非常复杂,非常的艰辛。这是中国爬坡过坎儿的十年,这十年既决定了中国的命运、美国的命运,也决定了世界的命运。世界究竟向何处去?取决于中美两个大国秉持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战略方向、战略方位以及战略目标。谁站在道德道义的制高点,符合历史的潮流、时代的潮流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谁就是最终的获胜者。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已经明确地勾勒了中国的战略方位。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我国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2023年是开局起步的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之前的两三年,我国面临的重大影响因素有三:一是中美大国的竞争和博弈;二是乌克兰危机下世界格局的演化;三是百年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困扰,尤其是2022年疫情大面积地反弹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创,随后我国放开疫情管控的调整,全国适应这一调整也对经济造成了影响。


所以,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大幅低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GDP增长5.5%的目标,尽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没有出来。现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2022年经济增速为3.2%或3.2%,但是,我预计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如果能达到3.3%就是最好的水平了。


我发言第一个观点,中国经济尽管受到了挫折,但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经济长周期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稳中向远,稳中向优的这些基本要素依然稳固。中国经济发展不但有战略纵深,而且有国际社会的呼应和配合。


世界银行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到1.7%,比2022年6月份预期的3%基本上腰斩了。这是继2009年、2020年经济衰退以后,近30年来全球增长速度第三低的一年。世界经济也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经合组织(OECD)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2%。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但是这些机构的最新预测还没有出来。国际机构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世界银行2023年1月10日的预测,把中国经济的预期调整到4.3%,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比较乐观的是在5%以上。同时,中国的智库、学者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预期,有的认为是5%以上,有的认为可以到6%,最乐观的预测8%以上。


我认为,在2023年只要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硬约束,比如说百年疫情这种硬约束,软约束,比如前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合成谬误等制度性约束能够被破除,2023年的经济将会强劲反弹。


我发言的第二个观点是,2023年中国经济会经过修复、恢复、反弹三个阶段,为2024年和今后更长的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2013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是6.6%,高于同期世界2.6%的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高于发展中经济体的3.7%的水平2.9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会得到缓解,特别是稳预期、稳信心措施会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可能比国际组织的预期会高一些。


如果中国在2022年、2023年两年平均达到5%左右的增长水平,这就和我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年均增速基本相当。所以说,这是2023年稳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周期增长目标必须迈出的关键步伐。中央经济工作会核心的思想就是稳经济,稳住经济发展的大盘,使中国经济尽快地回到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的快车道。


我发言的第三个观点是,中国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市场、超大规模制造业体系、超大规模人力资本的优势塑造了中国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基本要素。


我国有141178万人的超大规模人口,未来唯一能够超过中国的就是印度。印度的人口虽然能超过中国,但是印度现在的GDP总量是3万多亿美元,只是我国的1/3,和我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以2019年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2万亿元,物流市场总规模达到300多万亿元,国际贸易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房地产市场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资本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亿元,这还没有计入要素市场的培育、交易,以及市场的集聚规模,没有计算可能的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仅这几项相加,我国的市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500万亿元。


关于市场的概念,大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商品市场,但是实际上要包括商品市场、物流市场、贸易市场,还要包括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还有将来的数据市场、碳交易市场。我认为,如果把这些市场加起来,中国的市场规模确实大于美国。到2035年,按照这样的一个比例,如果年均增长7%-8%的速度,我国的市场规模会在1000万亿元以上。因此,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绝对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红利。


在超大规模的制造业方面,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1.4万亿元。2013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特别是规模以上的高技术制造业,这十年年均增长了11.6%,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了9.2%。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级化、现代化的步伐在加快。2023年制造业比2022年还会有较大的回升。现在尽管有产业转移,但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我国保持了货物贸易尤其是中间品贸易的优势。例如,转移至越南的产品中三分之二的中间品来自中国,转移到印度的苹果公司有25%的中间品来自中国市场。所以,中国的制造业的强弱和稳定与否,将是决定中国在大国竞争博弈中是不是能够胜出的关键因素。我国制造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最高时已经达到32.67%,现在回落到26%,回落了6个百分点。按照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到2035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当然比这个比重要高一点更好。也就是说,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只能强化不能削弱。2023年,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四重压力:一是美国的遏制打压;二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和周边国家的比较优势递减;三是关键核心零部件等制造业薄弱环节短板还没有完全补上;四是国际需求在收缩。尽管这些因素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带来很大挑战,但是2023年中国的制造业在结构调整、优化创新、产业链供应链集成、产业配套体系、中间品的竞争力等方面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超大规模人力资本的优势也是中国发展的优势。上述四大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也是保障我国在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之后,保持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世界投资者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我发言的第四个观点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及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注定了中国一定能和平崛起,成为可亲可敬可爱的大国与强国,中国智库应在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工作中作出贡献。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曾经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所以,中国的底气除了现在的硬实力,还有软实力,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际舆论场的博弈和交锋很大程度是话语权之争、叙事能力之争和舆论引导能力之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使世界能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这是中国智库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我认为,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外文局的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智库都走在了前面的,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刚才谢锋部长谈到了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特别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互联互通将会改变世界的命运,提高经济的连通性,会使世界经济保持强大的动能和动力。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已经在世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比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铁路、蒙内铁路,还有一些机场、港口等等。我国与所在国共同建设的这些标志性的项目、标志性的工程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但是舆论宣传还没有让世界真正听到。我最近到新加坡参加会议,会上一位智库学者是泰国国家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说泰国的火车仍然是历史文物,而中老铁路已经是现代化的产物了。他现场用两张图片进行比较,一边是老挝的中老铁路的现代列车,一边是泰国30年代就开始有的老旧火车,这个比较说服力非常强。我们怎么利用外脑、外国智库,还有名人、名嘴宣传介绍中国,使世界读懂中国,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部署,对外宣传展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推动文明交流,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前景,让世界能够信服,让世界能够认同,让中国与世界各国形成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中国智库的历史责任是要成为理论的创造者、舆论的引导者、政策的设计者、国家战略的探索者、国际交流的贡献者。


谢谢各位!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