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6 作者: 史志钦
“一带一路”倡议饱含中国智慧,基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各国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助力参与国家推动社会转型、消除贫困、开发数字经济、实现环保发展,为中国讲好新时代的新故事打下了基础。
2023年1月16日-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成功举办,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智库中心副主任史志钦在16日的分论坛三“战略布局与智库创新”的第二环节“‘一带一路’十周年与智库国际引导力”上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一带一路”倡议饱含中国智慧,基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各国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助力参与国家推动社会转型、消除贫困、开发数字经济、实现环保发展,为中国讲好新时代的新故事打下了基础。
本文字数约4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智库中心副主任 史志钦
今天我想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传播这主题谈一谈,主要围绕三点。第一是 “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国际传播的成绩。第二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国际传播出现的问题。第三是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建议。
第一方面,主要谈谈“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的成绩。今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应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伟大实践的十年。“一带一路”推进了中国的高水平对外高水平,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传播成绩来看,可以简单归纳为扩大了国际传播对象、构建了国际传播的新渠道、提供了新的传播视角、丰富了国际传播的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丰富精神素材与事实素材对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国际传播的对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开始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除了官方机构之外,民间组织逐步提升对倡议成果的关注度。受沿线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宗教、民俗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影响,对“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包括对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自然会产生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分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喜地看到,通过共建、共商、共享原则,“一带一路”落地实施成果的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极大的增进了相关国家民生福祉,实实在在的成果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真实素材。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塑造的中国国际传播新平台、新渠道、新媒体成为“一带一路”传播的新兴力量。随着数字化、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成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重要宣传阵地,国际传播改变了只对传统媒体途径依赖的状况。特别是以“TikTok”和“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平台以多模态话语刺激用户的多重感官,能在短时间内向用户传达丰富信息。众多“YouTube”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纷纷对“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进行介绍。视频直播、主播介绍、用户评论等线上沟通介质,满足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络场景下的多元需求。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国际传播的新视角,讲故事的主体逐渐从中国变成世界。“一带一路”成果的传播从以政府为单一渠道,逐渐转向政府、官方媒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局面。不仅如此,海外一些项目的受益者也自愿加入“一带一路”的传播中。“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相关机构、社会组织,甚至是一些留学生,他们通过各种平台来介绍“一带一路”、传播“一带一路”。这些国家从受益者的角度来讲述中国故事,这成为一种新的现象。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国际传播的新内容,国际化或国际性议题逐渐成为主流趋势。随着“一带一路”概念的深化、内容的扩大,比如绿色“一带一路”提出以后,相关话题得到一线国家的认可。与绿色相关的绿色低碳投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物多样性等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议题,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话题。
“一带一路”倡议饱含中国智慧,基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各国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助力参与国家推动社会转型、消除贫困、开发数字经济、实现环保发展,这些成功案例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新的内容增长点,为中国讲好新时代的新故事打下了基础。
第二各方面,谈谈“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方面出现的问题。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方面成绩显著,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加凸显。“一带一路”的受益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在发声方面的舆论影响有限。“一带一路”的相关素材还是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西方媒体来传播。这些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经过二次加工,会曲解扭曲“一带一路”,对“一带一路”造成负面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媒体丑化“一带一路”是中国威胁论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等西方国家善于借助独立性学术型研究报告污名化“一带一路”,扩散“中国威胁论”。美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美国的经济、政治、气候变化、安全和健康利益构成重大威胁。西方舆论善用“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对“一带一路”的负面信息,并以意识形态为名阻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宣传。
二是西方媒体用信息欺骗和恶意编造的方式。西方媒体擅长通过信息加工与编造来塑造“一带一路”中国的负面形象,这样的例子很多。西方媒体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大量的拼凑报道,给民众传递错误信息,而其中负面言论的信息源时常以“相关人士”来代替,其源头难以追溯,真实性更无法判断。
三是持续炒作债务问题,将经济议题政治化。从去年开始,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有些沿线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债务问题。有些国家的一些媒体把这些问题列为中国制造的债务危机。实际上,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中出现的老问题的新形式与新发展。针对一些国家出现的债务问题,西方媒体指责中国缺乏国际责任感和主动性,拒绝多边合作(如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西方媒体还将“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项目与肯尼亚大选、非洲大陆一体化等政治议题联系起来,试图将经济议题政治化,歪曲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
四是西方媒体不断发掘新的议题来妖魔化“一带一路”。在当地民粹主义和政治势力的操弄下,“一带一路”项目中不同地区群体受益不公平的负面言论,经过西方媒体加工后成为项目所在国内部政治攻击的言论武器。比如西方媒体据以把中巴经济走廊污称为“犯罪走廊”。美国等西方国家炒作某些“一带一路”项目的取消与缩减问题,包括缅甸投资和对外经济关系部部长声称要压缩皎漂港计划、尼泊尔取消“一带一路”水坝项目等。
环境及环境破坏成为舆论之常设焦点。如“土耳其的新发电厂暴露了净零承诺的巨大矛盾”“中国快速发展渔业导致资源衰竭”“中国国有企业在印尼投资损害动物的生存环境”等言论屡屡出现。
第三个方面,谈谈“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方面的建议。过去十年,“一带一路”总体上来看有成就,也有问题。未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议建立评估中国海外传播监测评估机制,打造传播主力军。借助大数据收集海内外受众的评价与反馈,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定向化的效果监测与评估机制;系统地监测传播效果,把握有关“一带一路”倡议推广实施成效的网络舆论的整体态势。整合现有的零散传播渠道,选拔各行各业的代表讲中国故事,用行动来讲故事。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络和沟通,加强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任。鼓励国内自媒体平台,对涉及“一带一路”传播的话题提供专业的内容指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进一步壮大“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群体,提升其传播影响力。
其次,注意传播内容的方式,对“一带一路”倡议多渠道正向传播。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和平的故事,淡化军事色彩。讲好发展的故事,淡化中国转移产能的色彩。讲好合作的故事,淡化单方面援助的色彩。讲共赢的故事,避免陷入西方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搞殖民主义陷阱的指责。
其三,强化多变互动的能力,提升自身传播力能力。随着“一带一路”进入新的周期,要善用国际社会媒体提出的好建议,进一步加强民心工作,保持与沿线国家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民间智库的交流和互动。积极鼓励国际组织、智库机构、企业界代表、宗教人士、自媒体传播者等相关人士来讲中国故事,倡导社会大众现身说法,用行动来讲故事。
其四,创新公共议题叙述方式,传播中国价值观。积极参与在人权、环保、气候、发展等全球议题的讨论,打造新的叙述逻辑和修辞方式,由普遍化、同质化的“宏大叙述”话语体系转向更务实、更亲切的国际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沟通思维,发展共同价值观。敢于并善于与西方媒体进行对话;密切关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议题,及其具体表达与理解,并做出相应的互动与回应。
总之,在过去十年,“一带一路”给国际传播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未来十年需要进一步加大和改进“一带一路”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