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1 作者: 李鼎鑫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变局之下,国家之间的交流,民心之间的相通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和不可或缺。
2023年1月16日-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3年宏观形势年度论坛暨第四届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成功举办,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研究员李鼎鑫在16日的分论坛二“提振信心与智库合作”的第一环节“中美关系、人文交流与智库角色”上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李鼎鑫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变局之下,国家之间的交流,民心之间的相通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和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现代社会分工中,智库是人类生产知识和思想的重要“工厂”,是推动各国、各民族、各文明之间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文讨论的智库主要是指非官方智库,包括高校举办的和社会民间智库。官方、半官方智库由于管理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自身特点,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智库天然地就是生产基地和交往平台,“动态”是智库的基本形态。那么为什么这里还要强调构建行动型智库?什么是行动型智库?笔者认为,行动型智库就是,在新时代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知识和思想生产上更有创新,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上更有建树,在对外交流上更有影响,在人才培养上更有作为的新型智库。纵观当前全球局势,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封闭主义、零和思维仍大行其道,这就迫切地需要包括中国智库在内的各国智库要比以往更多地全方位发挥自身能动性,更有效地行动起来,推动各地区、各国家、各领域思想交流、战略沟通和民心相通。
首先,行动型智库要跨越学术与政策研究舒适区,成为知识、思想和话语创新的源头。罗马俱乐部在半个多世纪前推出“增长的极限”理论,影响了后来的工业革命进程,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发展的认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之发扬光大。兰德公司在美苏进行白热化的核军备竞赛期间,不仅研究美国“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大战理论,还率先对核大战情况下的民防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工学、建筑学、地理学、医学甚至包括心理学跨学科综合性研究。这些研究催生了新学科,发展了老学科,推动了政策制定,并且主要地,是推动了政策与时俱进地调整,避免走向败局。当今世界上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冲突,事实上反映了对垒双方的智库群体未能因应时代要求,生产出适用的关于国家间关系和战略安全的创新知识体系和思想产品。可见,作为人类社会大脑的智库,在创新知识和思想方面如果“不作为”或“弱作为”,后果会很严重。
其次,行动型智库要超越政策复读机功能,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的高级参谋。在创新生产知识和思想和基础上,智库的主要智能就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后,对其进行正确、全面、深入、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是完全必要甚至是必须的。但智库的责任,形象地说,更像是航船上的瞭望哨、观察哨,观察世界要看的远、看的准,并为船长提出可行的航行方案。所谓智库之战略功能的要义即在于此。在这方面,一些智库正在付出大量努力,如清华战略研究中心对俄乌局势的跟踪研究,复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海国图志研究院对中美关系的长期关注,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对东南亚和周边外交的深入研究,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对朝鲜半岛局势的研究,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人民大学对亚欧大陆格局变化的跟踪研究等,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一些方面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与政策制定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畅通的原因,不少智库还停留在复述、解读政策的阶段,对所知不多或者未知领域的探索仍有较大空间。
再次,行动型智库要酒香就怕巷子深,勇于成为先进思想理念的第一传播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三年疫情期间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稳定器,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来自于中国全体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顽强拼搏奋斗。我们不输出发展模式,但如果外国愿意借鉴,我们也乐于毫无保留地介绍。这种介绍会让世界更加了解、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国际上听得懂的话语和方式来讲,才能起到切实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这方面,智库的优势就是用国外思想界听得懂的学术语言来阐释中国道路、制度和方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两年前创立了《当代中国与世界》学刊,聚集国内顶尖智库的顶尖专家学者就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外进行学术化的国际传播,收到了良好效果。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官方和大部分智库学者对中国客观、公正立场表示理解,但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没有“偏向”俄而感到不解,去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对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实地调研访问,不仅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了冲突下俄社会情况,同时也在与高官、知名智库学者和普通民众的研讨交流中,从智库角度阐述了中国一贯的和平的对外政策立场介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起到了良好的智库二轨交往效果。
最后,行动型智库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经世致用人才主要培养者。关于智库人才的培养,研究成果汗牛充栋,这里想说的是智库也要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深厚学术研究素养、战略和政策眼光,以及行业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的一流复合型人才。这一类人才在各国都不是高等教育体系或某一领域专业研究机构规模化、系统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数量非常少。但在当前世界大变局之下,对能够处理跨领域、巨系统、高复杂度问题的高级人才需求非常大,智库的复合型特质,可能使其成为最具备条件的培养平台。
当前,中美关系复杂演变,但两国和世界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这一点无法改变,特别是在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后共同引领双边关系企稳向好的背景下,探讨构建行动型智库就愈发显现出其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当全世界正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中美双方智库,特别是美方中右翼智库要突破意识形态樊篱窠臼,跳出“小院高墙”,与中方智库开展大规模互动交流。就双边关系的所有领域展开交流、研讨与合作,特别是要推动人文交流,大力促进民心相通,显著恢复乃至提升中美民众之间互信指数。在这方面,中国智库一直秉持友好、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去年 11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以“中国新发展与世界新机遇”为主题,举办第一届“看中国听世界”论坛。中联部部长刘建超在论坛上指出,当前人类发展面临挑战,也充满希望,中共二十大擘画中国发展蓝图,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将坚持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等保持对话交流,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及8年前由其发起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也将继续与中外智库一道,进一步加强彼此合作,共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为增进友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智慧。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